蘇仲甫看出來發生瞭什麼他不方便知道的要緊事,識趣地點點頭,目送她離開。
顧玉腳下生風,穿過人群。
聖上還等著清談會讓他名留青史,絕對不允許讓一個孩子的死添上污點,鬧大瞭,誰也落不瞭好。
鄭大儒年事已高,若是知道瞭孫子死瞭的消息,怕是會直接當眾暈厥過去,到時消息想掩蓋都掩蓋不瞭瞭。
那個小吏看到鄭源朗死瞭後,急匆匆趕來通知鄭大儒,馬上要到鄭大儒身邊時,一隻手搭上瞭他的肩膀。
回頭一看,顧世子一臉凝重的看著他道:“走。”
情急之下,她幾乎是拖拽著那個小吏走出人群。
到瞭人少的地方,邊走邊問:“到底怎麼回事?”
那個小吏道:“路過後廂房的時候,看到一個門口有血,推開門一看,鄭小公子就死在瞭裡面。”
顧玉呼吸急促起來,不久前她還牽著鄭源朗的手,聽他奶聲奶氣地說話,怎麼就這麼死瞭。
快走到後廂房時,她腳步一滯,道:“都誰看見瞭鄭小公子的屍體?”
一個小吏低著頭道:“我跟他,還有另外兩個吏部的兄弟,那兩個人一個守著廂房,一人去找瞭逍遙王。”
顧玉心頭一跳,急聲道:“找他做什麼?”
說話的小吏低下頭。
她重重吐出一口氣,算瞭,怪不到他們頭上,今天來清談會,地位最高的就是逍遙王,是要通知一聲。
她看瞭一眼身後兩個小吏,在吏部官衙,這兩個人跟她打過不少交道。
於是道:“你們不要過去瞭,想活命的話一個字都別往外說,也別讓人察覺到你們知道這件事。另外去刑部請個仵作過來,不要說太明白,先請來再說。”
那兩個小吏知道顧世子是為他們好,向她拱手保證道:“是,屬下定然守口如瓶。”
顧玉一個人走過去,到門口時發現逍遙王也是一臉凝重,旁邊站著兩個小吏。
她跟君澤眼神交匯,危險感頓生。
對兩個小吏使瞭個眼色,一個小吏默默退下。
另一個叫孫奇的小吏沒走,反而跪下道:“屬下有罪。”
君澤頓生不悅,他在這裡的時候這個人一言不發,顧玉一來就請罪,還沒入吏部,就把人收服得死心塌地。
隻聽孫奇道:“屬下剛剛在這裡守著,聽到窗外傳來一陣動靜,屬下趴過去看的時候,房間裡有人沖瞭出去,轉眼就跑沒影瞭,鄭小公子的屍體在這兒,屬下不敢擅離。”
他抬頭小心翼翼看瞭一眼逍遙王,道:“看身段,是個孩子。”
君澤臉上霎時像掛瞭冰渣:“你什麼意思?”
顧玉擋在孫奇身前,直視君澤。
鄭源朗是鄭大儒的嫡親孫子,若說今日來的孩子中,誰跟鄭大儒有過節,非五皇子莫屬。
而且五皇子暴戾的名聲在外,懷疑到他身上不奇怪。
君澤身上的氣息已經降至冰點,看著顧玉道:“顧世子,你還未有官身,就不必摻和進來瞭。”
顧玉正聲道:“卑下雖然未有官身,但是鄭小公子是六皇子的伴讀,卑下於情於理應該幫著調查一二。”
君澤咬牙切齒道:“顧玉,你一定要跟我作對嗎?”
顧玉不輸他的氣勢,道:“卑下不敢,隻是今日來的孩子不多,稍加問詢問詢,定然會有線索。”
不顧他吃人的眼神,顧玉對孫奇問道:“也就是說,你們發現鄭小公子屍體時,兇手就在房間裡。”
孫奇道:“是。”
顧玉跨進門,地上有個破碎的鈞瓷花瓶,鄭源朗趴在桌子上,臉下面是一張宣紙,手邊有毛筆,死前應該是在寫什麼東西。
她走過去,摸瞭摸鄭源朗的身子,還是溫熱的,看來是剛死沒多久。
她小心翼翼抬起鄭源朗的腦袋,這個有些少年老成的孩子面目猙獰,雙目緊閉,微微張開的嘴裡含著一腔血。
他的咽喉處被插瞭一把細長尖銳的瓷片,血水浸透衣襟,白凈的臉上也沾染上斑斑血跡。
刺喉。
這種死法過於殘忍,顧玉心裡有些堵。
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才會對一個孩子下此毒手。
顧玉把他身下的那張宣紙拿出來,雖然浸滿瞭血水,筆墨被暈染開來,但依稀可辨別上面寫著:
“稟奏聖上,草民有冤要訴,今日於禦都山遭五皇子打罵”
筆鋒稚嫩青澀,但十分工整。
後面的話戛然而止,應當是寫到這裡,就被人從身後殺害。
顧玉抬起頭,看瞭一眼逍遙王,目光微涼。
君澤走過來,也看到瞭這行字,不知道在想什麼,臉色陰沉得可怕。
顧玉環顧房間,跟對孫奇確認信息道:“你們發現的時候,門口有血,門是關著的,他們三個去找人,你在這裡守著,聽到窗外有動靜,你趴過去看,房間裡有另一個人跑瞭出去,是嗎?”
孫奇道:“是的。”
顧玉對君澤道:“王爺,看來兇手極有可能是兩個人,一個人先跑瞭出去,另一個人不知道為何留下來,有人來瞭,把門打開,留在這裡的人才趁機跑瞭出去。”
她說完,君澤跟她一起察覺到不對的地方瞭。
密室殺人。
又不完全是密室。
既然一個人能跑出去,那為什麼另外一個人不跟著出去,反而冒著被發現的風險留下。
難道是確認鄭源朗能不能死透?
這也不對。
那塊瓷片,插在喉嚨裡,斷沒有活下去的可能。兇手完全沒必要留在這裡確認。
君澤走到窗邊,窗欞蒙著的窗紗上一個小洞,外面是樹叢寂寂,沒有任何異樣。
顧玉跟過去看:“像是小石子打出來的。”
君澤道:“彈弓。”
他小時候皮,經常拿彈弓崩麻雀。
不妙的是,五皇子的彈弓就是他手把手教的,基本上是指哪兒打哪兒。
再低頭看地上,零零散散幾個小石子,根本分辨不出究竟哪個是從外面打進來的。
顧玉冷著臉,繞著房間走瞭一圈。
孔聖廟香火旺盛,每到春闈秋闈,都會有學子慕名前來拜祭。
於是在廟後修建瞭圍房,供學子們歇息。
裡面幹凈整潔,沒什麼裝飾,也幾乎不能藏人。
除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