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道:“聖上,此事非同小可,必將引起大批朝臣反對,百姓們也不一定能理解聖上的用意。”
言下之意是讓聖上有個心理準備,均田制是從根本上損害瞭世傢的利益,他們怎麼可能松口。
就算實行下去,也必將引起世傢的反撲,
聖上像是兜頭被澆瞭一股子涼水,意識到此事施行的困難。
聖上想瞭半晌,道:“顧玉,你去戶部,先從京畿挑選兩三個縣城,丈量土地,統計人口。”
顧玉一臉嚴肅道:“臣遵旨。”
從勤政殿回到文翰司,顧玉一臉凝重地將今日值班的十個文翰學士叫瞭過來,吩咐道:“從今往後,你們十人要謹言慎行,不可出半分差錯,不然本官也保不瞭你們。”
眾人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紛紛應下。
山雨欲來風滿樓。
顧玉到戶部的消息不脛而走。
自從文翰司創立後,顧玉在吏部幾乎成瞭透明人,雖也參與一些政事,但能分給她的要緊事著實不多。
更多時候,顧玉還是待在文翰司,與七十個文翰學士一起協助聖上處理朝政。
陡然被聖上派去瞭戶部,自然引起多番猜想。
顧玉此人早已成瞭燙手山芋,最開始整出瞭清談會,又被任命為欽差,直接激得安親王提前謀反。
到瞭刑部,為聖上生母洗白差點兒丟命,被居尚書趕瞭出來。
又在吏部協助春闈舉辦,卻搞出來一個文翰司。
可以說顧玉去哪兒,哪兒就得出事。
更何況如今的顧玉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就是聖上的人,她的一言一行皆是聖上授意。
被調去瞭戶部之時,戶部整體表現出極大的不歡迎。
可惜顧玉過去乃是聖上親自任命,點名道姓讓她前往京畿的雲盧縣和常中縣丈量土地,統計人口。
土地二字戳中瞭世傢的敏感神經,一個個小心觀望著顧玉這又是想幹什麼。
顧玉與幾個戶部官吏率先來到離京都不遠的雲盧縣。
雲盧縣的新任縣令正是高懷,一榜進士及第,他有些迂直,沒能進文翰司,被顧玉安排到雲盧縣當縣令。
雲盧縣因為臨近京都,是個富縣,當時羨煞一眾人等。
高懷出身微寒,從江南走到京都當上一縣縣令屬實不容易。
知道自己能來雲盧縣當縣令,其中定然有顧玉的手筆,走馬上任之後十分勤勉,唯恐辜負瞭顧玉一番精心安排。
他自己就是窮苦出身,深知百姓所需所想,讓雲盧縣的氣象一新。
此次北方旱災,他更是親自帶領百姓開渠打井,尋找適合旱地耕種的作物,想盡辦法不讓百姓們受餓。
顧玉風塵仆仆來到雲盧縣,高懷親自到城門口來接。
顧玉沿路看到縣裡的風氣,又下鄉考察瞭一番,一些農人看到高懷親切地打招呼道:“高縣令又來瞭。”
顧玉看在眼裡,誇贊道:“高縣令,你做得不錯嘛。”
高懷能做到這一步,屬實超出瞭她的預期。
高懷忙道:“都是顧小公爺的功勞,下官哪裡當得。”
他跟顧玉一直有書信來往,剛上任時什麼都不懂,處處受阻。
顧玉不知從哪兒聽說瞭他的遭遇,主動與他通瞭書信,對一些政令進行指點。
這次旱災中,根據河流走向開渠打井,就是顧玉給他出的主意,還派過來幾個行傢,親自考察指導,才不至於在秋收時造成饑荒。
每次通信,高懷都能豁然開朗,一次又一次折服於顧玉的高瞻遠矚。
可以說現在雲盧縣變成這樣,有顧玉一半功勞。
在雲盧縣奔走瞭一天後,夜裡,顧玉跟高懷徹夜長談。
一隻飛鴿從縣衙悄然飛出。
半個月後,京都百年世傢王傢的老太爺大壽,數十個相熟的世傢傢主、爵主前來賀壽。
可原本該熱熱鬧鬧的賀壽場景並未出現,反而是二十幾個有頭有臉的世傢代表人齊聚一堂,氣氛凝重。
每個世傢傢主臉色都不好看,對雲盧縣傳來的消息議論道:
“均田制?”
“荒唐!”
“大禹朝的占田制施行近百年,將大禹朝從一個貧弱小國變為富足的大國,期間從未出過差錯,多少百姓受益,豈是說變就變的。”
“均田制一出,各個世傢名下的田地莫非都要還給那些農人?真是笑話。”
“隻有不事生產的農人,放棄土地交給世傢,世傢給他們提供耕牛和農具,讓他們哪怕在荒年仍有立足之地,現在說還就還,把世傢當什麼瞭!”
“年年稅收豐盈,隻有今年不幸遇上天災,戶部交上的賬本較往年減瞭三成,聖上就如此坐不住嗎?”
“依老夫看來,聖上想要推行均田制,可不是因為今年戶部稅收銳減,而是他想要對世傢下手。”
“今年開辦恩科,隻讓寒門參與,我們讓步瞭。文翰司成立,讓多少寒門跟在聖上身邊,我們也讓瞭。”
“可聖上仍不知足。”
“當初他依靠世傢上位,現在龍椅坐穩瞭,卻過河拆橋,反咬一口。”
“君傢傢主,您怎麼看?”
君傢傢主君越撫瞭一把胡須,道:“諸位說得不錯,隻是政令未出,不過是讓顧玉前去摸查人口,丈量土地,能不能施行還是一說,咱們是不是操之過急瞭。”
君傢出瞭一個皇後,娶進來一個長公主,自然比他們的心態更穩一些。
一個傢主狀似不經意道:“常中縣可是有君傢不少土地,君傢主。大事上頭,您老可別犯糊塗。”
另一人及時補充道:“徐傢可是想來給王老爺子賀壽,王老爺子給拒瞭。隻因徐皇後行事不端,我們看不過眼。”
君越一笑,道:“大事上頭,老朽不會犯糊塗。”
眾人暗自松瞭口氣,將話題繼續引到均田制上。
“聖上久居高位,等閑不會想到這茬,若說此次均田制的提出跟那群文翰司學士無關,我是萬萬不能信的。”
“文翰司幾次三番壞我們好事,實在礙眼。”
“顧鈞益走得早,顧傢沒有一個管事的長輩,顧玉小兒不知天高地厚,行事愈發猖狂。”
不知是誰說瞭一句:
“該讓她吃點教訓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