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書院是大禹朝最出名的學府,也是天下讀書人削尖瞭腦袋想要進的地方,裡面的大儒個個名聲遠播,有無數追隨者。
若有幸能得大儒指導,是一件足以炫耀數年之事。
可白鹿書院因為每年招收學生有限,許多書生隻能望而興嘆。
現在諸位大儒抨擊女帝,女帝非但沒有將他們問罪下獄,反而大贊其文采,還讓他們去各地講學,讓各地士子都有機會聆聽大儒教誨。
一時間群情激奮的氣氛變瞭,雖然還是有反對之聲,可大多數人都消退瞭激情。
他們之所以敢這般大膽,還是依仗著法不責眾。
可天子一怒,浮屍百萬,女帝並非不能跟他們計較,而且心懷寬廣,不將他們的抨擊放在眼裡。
有這二十幾位大儒對女帝的折服,其餘人也隻有低頭的份,內心還羞愧不已。
民間的口誅筆伐因此漸漸停瞭。
同時,宮中放出一大批太監宮女歸傢,以表女帝懷柔。
既然少瞭許多人,就要有新人補上,女帝放出話去,她需要識字明理的女兒傢入宮隨侍,伺候筆墨。
原是為瞭選拔人才,可消息放出去後,卻被曲解瞭。
隻是因為女帝的獨子君澤,至今未曾婚配。
女帝若要選隨侍,天下女子甚多,能伺候人的更是數不勝數,為何偏偏選知書達理的女兒傢?還必須得出身官宦?
可見名為選隨侍,實為替君澤挑未來的妻妾呢!
從前君澤的地位雖然尊崇,但是性格實在不討喜,所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現在不一樣瞭,女帝登基,又籌備著為君澤改姓,眼看君澤的身份水漲船高,那些望而卻步之人,又開始思忖。
毒舌這一點的確讓人難受,但也不是不能忍對吧。
何況君澤打丞相兒子,罵尚書女兒的事都是老黃歷瞭,近幾年似乎也沒做出太出格的事情,反而屢建奇功。
或許他已經“改邪歸正”瞭呢?
說不定已經變得穩重成熟瞭呢?
逍遙王妃和未來的太子妃,甚至是皇後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別。
誘惑太大,眾人不可避免地報以幻想。
什麼?你說他還有可能是斷袖?
可是跟他傳斷袖緋聞的鎮國公妻妾成群,那些風聲都做不得真。
就算真是斷袖,難道他就不為子嗣考慮瞭嗎?
種種思索讓大傢更加確定,女帝不是在挑隨侍,而是在挑未來的兒媳。
一時間,京都有適齡女兒的人傢心思都活絡起來,為瞭讓自己的女兒入選,四處找關系,打聽逍遙王和女帝的喜好,可謂費盡心思。
就連顧玉都未幸免於難,鎮國公府的門檻都快被踩扁瞭。
一開始對別人的旁敲側擊,顧玉還雲裡霧裡,可再多說,她就一臉黑線。
天知道,她給女帝出主意的時候,完全是抱著設立女官的想法,想讓世人重視女子讀書,哪兒能想到大傢會扯到君澤上面。
意識到這點,顧玉看這群人來打探消息的同僚就面目可憎起來。
他們的女兒作何想法顧玉不知,但他們分明是打著要女兒高嫁,來為自己謀取榮華的念頭,依然覺得女子讀書是為瞭嫁給更好的男子。
這與顧玉的初衷背道而馳。
顧玉忍下心中不虞,倒是實話實說瞭。
“逍遙王喜歡不依附父兄的女子,喜歡讀書明理的女子,喜歡眼界寬廣的女子,喜歡英姿颯爽的女子,甚至可以舞刀弄劍,離經叛道,言談世事。”
那官員覺得顧玉語氣有些奇怪,她描述的這些,未免與當下的女兒傢大有不同。
當下女兒以賢良淑德為要,以孝順溫馴為先,以嬌弱秀麗為美,以乖順謙和為姿,且女紅必須要好,還要管理好內宅,安頓好妾室,成為丈夫的賢內助。
顧玉的話實在太過大膽,那官員半信半疑,尷尬一笑:“逍遙王的品味倒是有所不同。”
顧玉語氣冷然:“非是逍遙王的品味有所不同,而是你們將女子教養得千篇一律。”
官員呵呵一笑,顯然不認同顧玉的觀點,但礙於顧玉的權勢,不敢多言。
顧玉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變他們的想法,也非一日之功。
但她有意透露出這些話,還是讓京都貴女為之一變。
從前她們聚在一起,吟風弄月,討論衣妝,現在總算能聊些時局政事,而說得最多的,便是女子稱帝,女子為官。
閨房中看的《女德》被換成瞭四書五經,擺在案桌上的不再是針線,而是筆墨。
甚至有武將的女兒學瞭拳腳功夫,當街抓捕瞭一個偷錢的小賊。
就算她們之間,有人是出於嫁入皇室的目的,但她們的傢人總算給瞭她們一個接觸不同視野的機會。
隨著重開恩科的日子逼近,女帝隨侍的選拔也提上日程。
文翰司正式走入權力中心,被女帝賦予瞭極其重要的職責,即負責科舉命題、監考、選拔,另有禮部和吏部從旁協助。
而在所有人認為顧玉會擔任這次恩科的主考官時,女帝竟然劍走偏鋒,命她為女帝選拔隨侍。
這讓眾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不妨礙源源不斷的人去找顧玉疏通關系。
在顧玉一次又一次刻意的引導下,京都貴女總算變瞭樣。
鎮國公府的請帖堆積如山,顧玉無暇理會。
但一次下朝後,張太師刻意走近顧玉,道:“早聞鎮國公擅品茗,府中新進瞭一批茶,鎮國公若是不忙,可願賞臉入府品鑒一二?”
其他人也就罷瞭,張太師的面子顧玉不能不給。
前段時間白鹿書院二十幾個大儒願意配合女帝,便是張太師從中出力。
顧玉道:“我道近些日子為何口中寡淡,原是為瞭等張太師這一口茶,既然張太師肯割愛請茶,晚輩便恭敬不如從命瞭。”
到瞭張太師府上後,二人於亭臺坐定,一個女子便端著茶具,施施然走來。
顧玉打眼一看,不是侍女,而是張太師的女兒,張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