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湖村人多地少,想要佃地種的村民不少,到李福生那裡登記的有十幾傢。
沈正凌傢裡隻有二十畝地,自然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隻從其中挑瞭幾戶人傢,把地佃出去,方麗娘傢裡也是其中之一。
至於佃租,也是按照市面上約定成俗的規矩來,十稅其五,並沒有說是同一個村子的村民,就格外照顧他們。
沒有佃到地的村民心生不滿,便在暗中說些陰陽怪氣的話。
說沈正凌是個白眼狼,村民們以往這麼照顧他,他如今發達瞭,卻不想著回報村民。
明明傢裡有這麼多畝良田,租給村民們種卻要收這麼高的佃租,當真是無情無義,不講情面。
甚至更有人挑撥說,大傢都不要佃沈正凌傢裡的地回去種,看他還能不能收那麼高的佃租!
隻要沒人種,他傢裡的地荒廢瞭,種不出來糧食,他自然而然都會把佃租降下來!
有腦子的人都知道,這種話一聽就是存心挑事的,根本就是不懷好意,可偏偏就是有人相信這種挑唆,想讓沈正凌少收一成佃租。
這些人倒也不是真的沒有腦子。
隻不過是覺得,沈正凌傢裡如今的日子過得好,對他來說佃租多一成,少一成無所謂,隻要他們抱團在一起反對,又有同村人的情面在,這一成佃租說不定真的能少下來。
當然瞭,沈正凌兇名在外,讓他少收佃租這種事,村民們是不敢直接找到沈正凌面前去說的,一個個都跑去找李福生,提出讓沈正凌給他們減免一成佃租。
為瞭達到目的,他們還委婉的向李福生表達出:如果沈正凌不肯給他們減免佃租的話,那他們對於佃地這件事,就要再考慮考慮。
李福生都要讓他們給氣笑瞭。
之前聽說沈正凌傢裡有良田佃給大傢種,這些人一個個爭先恐後的。
如今真的把地佃到手瞭,轉頭就來反悔,逼著讓沈正凌少收一成佃租,虧他們想得出來。
李福生最看不慣這種,不管在什麼事情上見到小便宜就貪的人。
虧得他之前還跟沈正凌說這些人種田水平高,人也老實,現在看來,他的臉都被打腫瞭。
種田水平高不高不知道,但是絕對不老實。
老實人能幹得出這種組團逼迫人傢減租的事情?
李福生冷笑道:“你們真以為這樣就可以要挾到沈正凌瞭?他還會怕你們不種他傢的地?”
“難不成你們不種,他傢裡的地還佃不出去?”
“你們可別忘瞭,現在是你們自己上趕著,要佃沈正凌傢裡的地回去種,而不是沈正凌求著你們去租他傢裡的地種。”
有人對李福生說道:“裡正這話,說的就有點不在理。”
“我們什麼時候要挾他瞭?
“我們隻是想讓他把佃租定的低一點而已。”
“就是啊,他傢裡二十多畝地呢,就算每畝地少收一成的租,他傢裡的日子也能過得很好。”
“他能賺那麼多銀子,為什麼就不能多拿一點出來幫助村裡人?”
李福生喝道:“住口,你們一個個的自己聽聽,現在說的像什麼話?”
“沈正凌傢裡有錢,現在他能掙錢,可那也是他自己的本事,是他辛辛苦苦掙回來的,憑什麼就一定要拿出來?”
“那要照你們這麼說,鎮上也好,縣裡也好,有錢的老爺多瞭,難不成每一個都應該把傢裡的錢拿出來給大傢用?不然就是不講情面。”
有人不滿道:“裡正,你說的情況跟我們現在說的情況能一樣嗎?”
“鎮上的有錢老爺也好,縣裡的有錢老爺也好,離我們天遠地遠,誰都不認識,人傢怎麼可能把錢拿出來給我們用?”
“沈正凌就不一樣瞭。”
“他本來就是我們臨湖村的人,以前窮苦的時候,村裡人也沒少幫襯他,他現在發達瞭,回報一下村裡人難道還不應該?”
“沒錯,沒錯,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也不是說不給他佃租,隻是讓他少收一成而已。”
“裡正,沈正凌傢裡的地,如果我們大傢都不種,光靠他自己一個人,肯定種不過來。”
“要是誤瞭耕種的時間,到時候地裡沒收成,衙門那邊的糧食卻一斤也不能少交……裡正,你想想這其中的損失,是不是遠不止一成佃租的損失?”
李福生沒好氣的說道:“村子裡那麼多人,你們不想種,自然還有別人會種。”
“這可說不準,我們幾個都不種瞭,其他人又不是傻的,還會願意接受那麼高的佃租?”
更有人不耐煩地對李福生說道:“裡正,這些良田也不是你傢裡的,你隻要幫我們把意思轉達給沈正凌一下就好,操這麼多心幹什麼?”
“對對對,地是沈正凌傢裡的,要不要減租金也應該由沈正凌自己拿主意。”
“裡正你就不要管這麼多瞭。”
李福生沒想到,他一心為瞭這些村民著想,結果卻被說成多管閑事,簡直是把好心當成驢肝肺。
以他對沈正凌和顧元元兩人的瞭解,這兩人就不是個能受人威脅的。
這幾個村民敢提這種要求,就要做好一畝地都佃不回來種的準備。
既然他們不是好歹,那李福生也就懶得跟他們多費唇舌,直接轉告沈正凌一聲就是瞭。
李福生的目光從眾人身上掃過,說道:“讓我去給你們轉告一聲不難,但是我要把醜話說在前頭,條件你們盡管提,但是沈正凌答不答應,就不是你們能左右的。”
“到時候,如果沈正凌不肯答應把傢裡的地佃給你們種,你們別再來找我。”
“我也不會再繼續給你們當說客。”
眾人心裡這會兒都覺得,隻不過就是一成田租的問題,沈正凌最多不答應,總不至於脾氣這麼大,直接把地收回去,不讓他們種。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沈正凌的脾氣還真就是這麼大,把地全部都收回去,不佃給他們種瞭!
李福生去沈正凌傢裡替村民們轉達意見的時候,幾個佃地的村民也一起跟去瞭,不過一開始隻是站在院子外面,沒有進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