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傢的新一年第一天的氣氛,如此熱鬧,預兆瞭新一年蘇傢的紅紅火火。
一傢子人各自對一年的收入做瞭總結之後,就到瞭蘇爺爺蘇奶奶老兩口壓軸出場。
蘇爺爺說:“老婆子,你說說?”
“還是你說吧,你管著咱的賬呢。”
蘇奶奶手裡捏著一顆瓜子剝開,瓜子仁放在一旁的小碗裡。
蘇爺爺清瞭一下嗓子,開始總結起來。
原本以為爹娘收入不高的蘇傢三兄弟,聽到蘇爺爺的話之後,傻眼瞭。
啥?
聽錯瞭,還是爹娘真的這麼能掙錢?
“爹,娘,你們二老真的掙瞭這麼多錢?”蘇老二哀嚎著問。
蘇奶奶瞪瞭傻兒子一眼,說道:“咋,騙你你給我錢啊?”
蘇老二:“……”
兄弟三個對視一眼,他們真就隻比陳修遠強一點!
蘇傢三兄弟面面相覷,小的厲害,老的更加厲害?
這老的小的一襯托,顯得他們多無能似的。
蘇奶奶和蘇爺爺二人在回來前,已經對這幾個月的收入進行盤點。
上半年在縣城裡,二老就賺瞭不少錢。
但那些錢在京城開壹鳴閣的時候,都投入進去瞭。
他們這一次就隻從到瞭京城開餐廳之後開始算。
幾個月時間,餐廳的凈收入就有一萬八千多。
這放在半年之前,都是不敢想的事兒。
“爹,娘,你們就不能緩緩,你們這樣,讓我們當兒子的,沒臉啊!”蘇老二抱怨。
“咋,你們沒出息,還不興我和你爹努力一點?”蘇奶奶瞪著眼睛怪兒子。
再次遭受暴擊的蘇老二,決定不開口說話瞭。
這天就不能聊!
行吧,爹娘努力,兒女有出息,他們就當咸魚唄!
蘇小甜看出幾位父輩的情緒不太好,遂笑著安撫:“大爹,二爹,你們好好幹,再過一段時間,總有你們發財的時候。”
城裡已經開始經商做生意瞭,鄉下地方稍微滯後一點。
但蘇小甜記得,很快就要實行包產到戶瞭。
他們這邊就算慢一點,也不過這一兩年的事。
到時候,讓大爹他們將養豬場或者養雞場承包下來,肯定能賺錢。
就是不知道到時候競爭激烈不激烈,要是搶的人太多,就得重新計劃瞭。
聽瞭小侄女的話,兩個大老爺們臉上樂開花瞭。
“看看咱小甜說的,我們就等著發財瞭!”
蘇小甜卻一本正經地搖頭說道:“要發財,可不能等著,要努力!”
蘇小甜又想著,還有些事,應該早早跟大隊長伯伯打個招呼。
這幾年,隻要膽大肯幹的人,日子都不會差。
大隊裡的人要抓住機會,不能錯過,才能率先致富。
至於消息來源,蘇小甜可沒擔心過。
蘇傢現在怎麼說,也是在京城生活的人,聽到個把消息,也不算啥!
吃瞭餃子說瞭這麼長時間的話,蘇奶奶覺得也差不多瞭。
“睡吧,看看小遠,都不願意睜眼睛瞭。”
可不是麼,陳修遠小朋友嘚瑟完瞭自己的收入,終於支撐不住,捏著一摞錢,躺在自傢娘親懷裡半夢半醒瞭。
一宿無話,翌日一大早,天才蒙蒙亮,蘇傢人都起床瞭。
按照當地的規矩,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長面。
取日子長長久久的好意頭。
長面其實就是手搟面的一種,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長面的制作因為需要精白面、雞蛋、肉臊子等,在這個年代算是奢侈食品。
條件好點兒的人傢,過年能吃上幾頓。
條件差點兒的,也就隻有大年初一早上能吃一頓。
既然是手搟面,就講究一個筋道,對制作者的手藝要求十分高。
從和面開始制作者每一步都要拿捏得十分準確到位,才能制作出真正的優質面條。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候的冷熱環境,都會影響到面條的口感。
蘇奶奶無疑是十裡八村最會制作長面的老手。
水需要加多少,堿需要放多少,從來不會出錯。
就是揣面的力道,揉面的時間,都能掌握得恰到好處。
且還能根據季節的不同及時做出調整。
總之,蘇奶奶每一次都能做到完美。
端出一大盆的白面,蘇奶奶開始溫水和面,
很快,一大團軟硬適中,光滑不沾手的面團出現在瞭大瓷盆裡。
蘇奶奶將這一團面醒上,接著和第二盆的面。
“這要是放在以前,哪裡敢拿出這麼多的白面。”
蘇傢人口多,吃一頓要好多白面,條件不好的那幾年,隻敢少少做一點,傢裡一人一碗,就是那麼個意思。
但這兩年,日子是肉眼可見的好過瞭。
“可不是,娘,咱們傢現在的日子,天天像過年。”梁秀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足。
蘇奶奶一連和瞭三盆面,這才停手。
捏瞭一下,最早和好的面團已經醒好瞭。
“娘,讓三哥幫著揉面吧!”梁秀提議。
“行,他力氣大,換他來。”蘇奶奶也不覺得兒子幫忙揉面有啥不對的。
搟面條的面,要經過三醒三揉,才進入下一個搟面的環節。
醒面的時間,隨著春夏季節不同,會及時做出調整,而揉面的人除瞭揉面的力度之外,還需要技巧。
這些年,蘇傢三兄弟被老娘調教的,都是這方面的好手。
幹慣力氣活兒的人,揉面的時候,才能將面揉得足夠勁道。
蘇老三果然很會,在蘇奶奶的調教之下,很快就將面團都揉好瞭。
到瞭最關鍵的搟面環節,這是個純純的技術活,蘇傢兄弟們不會。
有些人搟面條,總是薄厚不均勻;
有些人搟出來的面不圓也不方,看著不美觀;
甚至,還有人會將面給搟破瞭。
蘇奶奶卻能搟出四四方方的面片。
蘇傢三妯娌跟著自傢婆婆,現在也能搟出一手好面。
三妯娌並蘇滿秀四個搟面,蘇奶奶則是專門負責切面。
蘇奶奶切出來的面條,根根均勻線條分明,粗細比線香略微細一點。
“娘,您在京城這麼長時間,手藝一點都沒生疏。”
蘇滿秀看著蘇奶奶提起一把把切好的面條,說道。
十裡八村,搟面切面手藝最好的就是蘇奶奶。
原以為,到瞭京城,蘇奶奶不搟面瞭,手藝會退步,沒想到,還是如此好。
“有些事,是刻在骨子裡的!”蘇奶奶喜笑顏開。
“娘,咱傢今年和的面是不是多瞭點?”齊良英忽然覺得,面的數量好像有些不大對。
“哎呀,看看我,咋就把這麼重要的事給忘瞭!”蘇奶奶放下手中的刀,一拍大腿說。
“咋瞭,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