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闕給安芷提瞭個醒,“賽爾蘭的算計多得像糧倉裡的米一樣,你就別替她操心瞭,隻要人死不瞭,她是嫁定裴鈺瞭。即使裴鈺不願意,朝廷也會派人幹預。”
“也是,賽爾蘭好歹是位公主,不管怎麼說,朝廷也不能看著她受辱。”安芷笑瞭笑,不再想賽爾蘭的事,而是把話轉到太後身上,“我聽說,太後命人白天黑夜地修橋,再有個兩天左右,就能提前修好瞭,是嗎?”
年底是京都最熱鬧的時候,年節將至,各州各郡的官員們都要上書朝廷。同時,周邊小國也要上貢送禮。
這是一個最好交際的時候,可太後被堵在瞭荒郊野嶺,半點體面都沒有,急得她催得特別緊。
裴闕聽說,因為催工的事,已經死瞭好幾個人瞭,但太後半點松緩的意思都沒有,反而還要軍士們加快速度。
“橋是還有個兩天就能修好,加上路上的時間,一共還有個四天左右吧。”裴闕想到太後的性子,又算瞭算時間,這會是十二月初,若是讓太後這麼回京都,還得有個二十日左右才會過年。
二十天太長瞭。
裴闕不想那麼早看到太後,“船到橋頭自然直,太後的事等她到瞭城門口再說。我聽說,錢傢的人,快到京都瞭?”
安芷點頭說是,“估摸著也是兩三天的時間,錢傢嬸嬸怕大雪封路,加上去年沒回來,今年就想早點回來。等錢傢回來瞭,還得麻煩你過去坐坐。雖說錢傢的關系和咱們比較繞,但錢傢人都有義氣。和他們來往,對你官場也好。”
嫁給裴闕的時候,外頭有許多人說安芷和裴闕門第差太多,從兩傢的門楣來說,卻是有很大的差別,但從實際利益上來講,光是一個白傢的支撐,就比得上許多高門貴女。像錢傢這樣附帶的親戚,也有好幾個。
以前裴闕身邊走動的人比較多,但從李達背叛瞭裴闕後,裴闕就有意和一些人拉開距離,到現在身邊真信任的沒幾個。
“行,到時候我一定替夫人把禮物送上。”裴闕道。
這邊裴闕歇下瞭,另一邊太後那裡,雖是深夜,可橋梁的一邊還點著明火。
太後坐在營帳中,聽有福說快能啟程瞭,連日來的焦躁才好瞭一些。
“老佛爺,燕窩湯來瞭。”宮女端著食盞,走到太後跟前。
有福站在一旁,笑瞇瞇地給炭火爐子加碳。
這一晚,太後歇得比較安心。
一日過後,橋修好瞭,太後總算能重新上路。
可才走瞭一天的功夫,進入一條峽谷後,發現前方的道路被三人高的巨石給擋住瞭。
車鸞被迫停下後,太後走到平地上,仰頭看著前方的巨石,不知道誰說瞭一句“是不是先帝顯靈瞭”,太後當即甩瞭手腕上的翠綠雕鳳玉鐲。
玉鐲斷裂的那一刻,全體跪下。
悠長的峽谷裡,隻有呼嘯的冷風呼呼作響,沒一人敢大聲喘氣。
先帝遺詔,讓太後看守西陵到死,除瞭年節和皇帝大婚,此生不能再回京都。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遺詔。
可太後非要提前回京都,先是斷橋,現在是巨石擋路,每件事都在表明先帝的不滿。
這塊巨石可比斷橋好跨過,隻要在巨石兩邊堆土修路,太後就能從上面走過去,再坐上從京都派來的馬車就行。但難的是,欽天監祭司的嘴。
在太後正頭疼的時候,欽天監祭司已經在早朝時說瞭太後惹怒先帝的事。
“皇上,不論是斷橋,還是落石,這都是先帝給您和太後娘娘的警示啊。”祭司跪在漢白玉磚上,聲情並茂道,“若是太後娘娘再一意孤行,先帝爺要下罪罰的啊,到時候黎民百姓,必將受到苦難!”
天降懲罰,是大大的兇兆。
就是皇上也怕瞭。
他倒不是多怕百姓受苦,而是怕午夜夢回的時候,先帝來質問他為什麼不聽話。
站在最前排的裴闕,瞄瞭眼右邊的成國公,看到成國公甩袖跪下,他也跟著跪下。隨後,其餘臣子也一塊跟著跪下。
皇上已經被祭司的話給唬住瞭,所以這一次不像上次一樣強烈反對,而是聽從瞭成國公的建議,下旨讓太後去城外的行宮暫住,等大年二十九再回京都。
等聖旨傳到太後那的時候,太後已經快到京都瞭,聽到是皇上親自下的旨意,太後眼前一黑,暈瞭過去,等醒來的時候,木已成舟,她躺在行宮的床上瞭。
太後暫住的行宮離京都隻有兩日的腳程,所以比較小,用的吃的比皇宮要差上許多。
她剛睜眼,邊上候著的宮女立即過來問要不要喝水。
太後被扶著坐瞭起來,轉頭看瞭眼殿中的燭火,啞著嗓子問,“外頭是不是天黑瞭?”
“回主子,大概還有兩刻鐘左右才會斷黑,奴婢去給您拿條熱面巾來?”
太後嗯瞭一聲,等面巾的時間裡,捋清楚瞭這會是怎麼一回事,胸口立即壓瞭一塊巨石。她千算萬算,以為先斬後奏可以直接回宮,還防瞭西陵的探子,可臨到頭,還是被人算計到行宮來。
雖說沒有證據證明是別人刻意為之,但太後直覺是某個輔佐大臣作的。
等宮女拿來面巾時,太後突然掀開被褥,“去研磨,哀傢要寫信給皇上。”
事到如今,得維持在皇上那的印象,不能什麼都沒瞭。
在太後準備寫信給皇上表示理解時,安芷收到瞭錢傢的信,說錢傢已經到瞭京都,不過這會天色已晚,就不過來打擾瞭,等明兒個再過來看安芷。信裡還說瞭,讓安芷不要等以後,先安排兩傢小孩見面。
安芷拿著信,和裴闕笑道,“錢傢嬸嬸還是那麼個急性子,想來錢傢那位表哥二十有二瞭,別人這個年紀都娶親瞭,也不知道為何拖到這個歲數,所以錢傢嬸嬸才會那麼著急吧。”
裴闕對錢傢沒什麼印象,更不知道安芷口中的表哥是個什麼樣的人,也不好奇,淡淡道,“等明兒人來瞭,你問問就知道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