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看你是被氣糊塗瞭,這種事還用問?不覺得丟臉?”
被人提醒,於金花醍醐灌頂,她也看出來瞭,女兒是鐵瞭心要跟朱大海一條心,把她這個當媽的丟棄一邊,任人嘲諷。
“好!今晚我於金花就把話放在這裡,顧小煙!從今往後,你跟我母女情份斷絕,我就當這些年白養你這個白眼狼。
你跟朱大海的事,不管是死是活,都跟我沒關系。不管以後他是打你,罵你,還是殺你,都不要回來找我。”
話說完,於金花轉身走瞭。
朱大海和他老媽相互串通,對顧小煙施瞭咒,假心假意哄騙瞭她,也就她傻,看不出來。
這個女兒就是個吃裡扒外的蠢貨,不要也罷,日後要是朱大海變心,有她哭的時候。
朱大海是什麼人?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這會兒甜言蜜語地哄著,過兩年膩歪瞭,還不定怎麼樣呢。
這都不是她該管的事瞭,錢拿不到,還要這樣的女兒做什麼。
於金花一直就是個不占著便宜不罷休的人,哪怕是親生女兒,該丟棄一點不手軟。
她走瞭,看熱鬧的人逐漸得散瞭,大傢都清楚,論算計,於金花是個中翹楚,數一數二。
論罵架,朱大海的媽也是顧傢村有名的潑婦。
兩人掐一塊兒,於金花到底不是她的對手,隻能甘拜下風,趕緊滾蛋。
不滾還能怎麼辦?女兒的心都到瞭朱傢去瞭,她還能拉得回來?
看於金花走瞭,朱大海趕緊抱著顧小煙回瞭房間一頓安慰,真是情真意切,柔情萬丈。
顧小煙的身心完全被治愈,感覺這輩子有男人就夠瞭,娘傢人要不要無所謂。
去中醫院上班,顧清清簡直如魚得水,那位咳嗽的亮亮做完針灸後,咳嗽完全好瞭,恢復到瞭往日的調皮模樣,可把他的奶奶和媽媽開心壞瞭。
去省裡進修的日子也快到瞭,陳章老先生親自為她辦理此事。他的大兒子已經有消息瞭,據說當年被人帶去瞭國外。
幾經輾轉才找到瞭他,老先生對顧清清感激不已,說瞭兩個月左右會有消息,真的沒騙他。
大兒子的電話已經打過回來,估計用不瞭多久就能見到人。
進修的名額是他給顧清清爭取來的,醫院裡離不開她,他自告奮勇去給她辦瞭相關手續。
由他出面,所有事情都非常順利,誰都不敢不給他面子。
江靖遠手頭上的事也幹的差不多瞭,回到瞭鋼圈廠,廠長時運平對他十分器重。
外甥闖下的禍事已經連累到瞭他頭上,馬正立明明白白告訴他。
“我姑奶奶的男人在你廠裡,可得好好關照著,於哲人居然打我姑奶奶的主意,看在你的面子上,念他是初犯就算瞭,再有下次,可就沒這麼好說話瞭。”
別看馬正立是混混,手裡其實捏著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說話也有一定的份量。
要不然他怎麼混下去?
外甥於哲人的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朱曉琳死活要嫁給他,要不就上訴到婦聯去,也不知道誰給她出的主意,居然知道找婦聯。
他大姐沒辦法,妥協瞭,外甥不得不娶朱曉琳。兩人的事情進展神速,已經談婚論嫁。
再不快點,孩子都要生出來瞭。
馬正立既然看好江靖遠,他自然要好好照顧,其實江靖遠這人本身不錯,有技術,肯吃苦,隨叫隨到,跟別的同事相處融洽。
這樣的人本來就是他想留住的人才,進修的機會一下來,第一批送他去。
也算是給馬正立一個面子。
可惜還沒下來,隻能讓江靖遠先回來上班,等待時機。
他的進修機會沒到,顧清清的到瞭,兩天後就要去省裡。
蘇清瑤很舍不得,女兒自小沒離開過傢,去瞭省裡水土不服怎麼辦?她的身體才好沒多久,真不想讓她去。
可女兒說這是她考行醫資格證的機會,不能錯過,蘇清瑤心裡那個愁呀,愁的晚上睡不著。
看她這樣,顧永壯也跟著發愁。
顧爺爺倒是看的開:“孩子是去進修,你們愁眉苦臉的做什麼?我們傢清清自打病好以後,百無禁忌。不用愁,進修一個半月就回來瞭,以後會一直待在中醫院。”
顧清清也安慰他們:“爸!媽!我沒事的,不是我一個人去,還有別的醫院的人一起去。中醫院的名額給瞭我,還有市裡醫院,第一醫院的人呢。”
聽她這麼說,蘇清瑤心裡輕松瞭許多:“有人跟著一起就好,出去嘴巴甜一些,不懂的地方多問問。”
“媽!我知道的。”
看蘇清瑤那麼擔心,恨不得跟著她一起走的樣子,顧清清心裡說不出的溫暖。
老媽對她特別寵愛,真的是含在嘴裡怕化瞭,捧在手心怕摔瞭,恨不能藏進眼珠子,心窩口裡去。
前世她沒有好好孝順父母,還累得父母總是關照她。這一世她絕不再讓父母擔心,以後再苦再難都得好好孝敬他們。
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哪一個先來,孝順這種事,能做到盡量去做,不要給自己留遺憾。
“知道就好。”顧永壯看著女兒,“出去照顧好自己,你身體不大好,不能凍著,餓著,爸媽不在身邊,什麼都得自己當心。”
顧清清聽著老爸的嘮嘮叨叨,忍不住笑瞭:“爸!我都多大瞭,還能學不會照顧自己?放心吧!你女兒我已經不再是那個病懨懨的小姑娘瞭。”
這話顧爺爺贊同,慈愛地望著孫女:“清清說得對,她長大瞭,有能耐瞭,咱們老瞭都等著她孝順呢,肯定會照顧好自己的。
省城那地兒,爺爺年輕的時候去過,還在那裡生活過兩年,省城有個叫石馳堂的地方,那裡的糍粑最出名,豆沫的芝麻的都有。”
“石馳堂?我記住瞭,要是有時間就去吃吃看,是不是有爺爺你說的這麼好。”
顧清清知道,爺爺十五六歲那會兒是跑船的,去過不少地方,隻是後來土改瞭,才回到瞭顧傢村。
“那兒的糍粑數楊記做得最好。”顧爺爺的眼底泛著回憶,“也不知道這麼些年過去瞭,楊記糍粑還在不在,估計是不在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