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的靈柩終於來到瞭洛陽城外。請大傢搜索(品%書¥¥網)!更新最快的
劉福全過來稟報時,天已經擦黑瞭。允央並沒有顯得很意外,因為按路程估算,差不多也就是這一兩天。
她詢問瞭靈堂佈置的情況,靈柩安放位置之類的事,劉福全一一詳細說明瞭。允央贊許地點點頭:“這次事發突然,你能安排得這樣周道精細,實在是難得。待皇上回來,本宮一定要為請賞。”
劉福全這時抬頭有些為難地說:“貴妃娘娘,明天出宮時的馬車已經備好瞭,這是冊子,請您過目。”
允央眉間一動,她知道宮裡對於妃嬪所乘車輦有嚴格與詳細的規定,按規矩辦事就好,平時這種小事也是從回的。
“今天劉福全為何非要讓我,這是有什麼深意嗎?”允央心裡想著,接過瞭劉福全呈來的車馬冊子。
後,允央微微一笑。原來,在這冊子上記著明日妃嬪出宮所乘馬車,允央與辰妃同是配四匹駿馬的馬車,其他人的馬車皆是配兩匹駿馬。
而且上面還寫著明日車隊的順序是允央的馬車第一,辰妃第二,剛回宮的敏妃第三,榮妃第四,謝容華第五。
允央輕合上冊子道:“皇上已經下旨辰妃將會成為大齊皇後,雖然還未行冊封之禮,但這已是事實,你們明天在各項禮儀應以皇後規格相待。所以,辰妃明天出城時所乘之車應用配五匹駿馬鳳車,這輛車一定要走在車隊的最前面。”
劉福全暗暗松一口氣:“貴妃娘娘說的在理。隻是,老奴多一句嘴,畢竟新皇後還未冊封,況且皇上北上的這段時間裡,漢陽宮裡的事全都由您在操持,你的車就是以貴妃身份擺在最前面,旁人也說不出什麼。”
允央擺瞭下手:“這不是什麼大事,本宮並不放在心上。一切按本宮剛才所說的去辦吧。對瞭,明天可能還會下雨,除瞭帶上雨具外,還要在每輛車子裡放上暖爐,畢竟現在已是深秋瞭。靈堂之上,也備下一些,女眷們總是怕冷一些。”
“是,娘娘。老奴這就去辦。”說完這些,劉福全安靜地退瞭出去。
過瞭一會,綺羅走瞭進來,手捧著一盅阿膠燕窩紅棗羹放在允央面前道:“您晚上進得少,這會就當宵夜,進點這個新燉出來的羹吧。”
允央端起羹,拿小銀匙盛瞭一點放進嘴裡:“謝容華歇下瞭嗎?今天天氣有些反常,她的身子也是時好是壞,今天早上瞧著她懨懨的沒精神,不知晚膳後她的情況可有好轉?”
綺羅感激地說:“貴妃娘娘這幾日為瞭安放皇後娘娘靈柩的事,忙的腳步沾地的,虧您還記得我傢娘娘的事。我傢娘娘這是老毛病瞭,過瞭陣子就好,不是什麼大事。”
說到這裡,綺羅聲音低瞭下來:“倒是您,貴妃娘娘,奴婢冒失地說一句,現在都有新皇後瞭,您何必這樣操勞?讓新皇後來管理不就行瞭嗎?反正皇上愛的是您,有瞭這份盛寵,您安心呆在啟祥軒裡就好,何必去趟那灘混水!”
允央知道綺羅的言外之意是,皇後當年對允央與謝容華就極不友好,而她的兒子醇親王扶楚又是個偏執暴虐的人,就算允央辛苦自己把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到頭來,以扶楚的性格他不但不會感激允央,很可能反咬一口,與允央對峙起來。
所以說,安排皇後喪禮的活,本就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
既然大傢心裡清札,還不如讓新皇後去挑頭,她本身有兒子,又楚長大,以後扶楚要挑什麼刺也不好開口。這樣一來,可以為允央擋下不少的麻煩。
允央抬眼下綺羅,有些無奈地笑道:“你呀,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辰妃還沒有被定為新皇後前,本宮就曾請過她與本宮共同管理漢陽宮,可是被她拒絕瞭。”
“而今她被定為新皇後,就更加不可能出來幫本宮瞭。”
綺羅奇怪地努瞭下嘴道:“為什麼?這不是新皇後份內之事嗎?她為何不願插手?”
允央眸色深沉,拿起淺湖色的吳紗帕子放在手心裡揉著:“辰妃這些年精力全放在弄清拜佛抄經上,對於宮裡的瑣事全都不聞不問。如今她被定為新皇後,為瞭避嫌更加不能插手。”
“你都知道這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辰妃如何能不知道?以她現在地位,睿親王就已經是嫡子瞭,若是醇親王事後翻起舊帳,找她的麻煩,睿親王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到時候,醇親王與睿親針鋒相對後,情況就不似後宮女眷勾心鬥角這般簡單瞭。”
“而且,若是兩位皇子皆不肯讓步,勢必引起他們背後各自支持的官員之間反目,這麼多人被卷進這件事後,情況會變得愈發復雜,難以控制,最後隻怕會以腥風血雨結束。已經料到會有這樣多的危險,辰妃又如何能讓自己陷進這個泥潭?”
綺羅聽罷點點頭:“貴妃娘娘,您也太好說話瞭!新皇後怕惹麻煩,就把麻煩推給你,自己躲清閑,哪有這麼好的事?”
允央聽越說越激動,不由得莞爾一笑:“好姐姐,你又是置哪門子的氣?本宮倒不覺得這是個麻煩,能管理後宮,不也是很多人的心願嗎?本宮就先過過癮吧。至於醇親王那裡,本宮有皇上呢!醇新王再厲害,還能違背皇上的意思嗎?”
綺羅一聽允央說到皇上時的甜蜜語氣,心裡不由湧起一些悵然。她暗暗想:“新皇後有皇室的長子,貴妃娘娘有皇上的真心,榮妃還有強大的娘傢。隻有我傢娘娘除瞭一身病,什麼都沒有。唉,既然這樣,我還替別人操什麼心?不如多照顧我傢娘娘一些。”
想到這裡,綺羅便不再說話,隻在允央屋裡呆瞭一會,便找瞭個理由退瞭出來。允央也沒留她,隻是囑咐她把謝容華這幾天要帶的行禮全都準備好,明天一早就要出城瞭。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