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拒絕得這般幹脆利落?
陳楚撇瞭撇嘴,“實話跟你們說瞭吧,現在的這一團爛攤子我是真的無力收拾,宸帝陛下也是個心懷天下的帝王,大概是不忍見到黎民百姓受到內亂牽連的,既然如此,不如送佛送到西,我代表南秦子民感謝陛下。(.)”
說著,他站起身,沖著鳳棲一揖到底,“求你瞭。”
這般能屈能伸的帝王,自古以來也真是少見。
臨月嘴角輕抽,說是能屈能伸其實還真是抬舉瞭他,說句不客氣的,是仗著自己年紀小耍無賴而已。
不過,臨月忽然蹙眉,抬眼看向鳳棲,鳳棲則是看著陳楚,皺眉沉思。
臨月心裡明白,雖然陳楚此前有言在先,但是鳳棲此番來南秦卻並不是為瞭南秦的江山,而此時看他的表情,似乎也真的是沒打算接手南秦,所以面對陳楚的請求,他才開始考慮。
“鳳棲。”臨月開口,“你是不是有什麼顧慮?”
鳳棲聞言,抬頭看著她,緩緩搖頭,“算不顧慮,隻是南秦的朝政現下的確是一團亂麻,別說天下歸一之後有諸多事宜等著朕去處理,便隻是南秦一國,至少也需要兩年時間整頓。”
兩年?
臨月咋舌。
算不懂朝政,臨月也明白這代表瞭什麼,若說她方才還以為鳳棲隻是在嚇唬陳楚,此時卻已經完全沒有這個想法瞭。
鳳棲本也不是信口開河之人,況且他治理天下的本事卓絕,若連他都親口說出需要兩年,可見這幾個月,南秦已經亂到瞭怎樣的地步。
“怎麼會這麼嚴重?”
“南秦國力強盛,其實隻是一個表面現象。”鳳棲淡淡道,“前幾****去瞭一趟六部衙門,翻看瞭一些卷宗,才發現從攝政王陳若水執政期間,朝留下瞭很多的隱患。”
“少年天子當政,大權旁落,各大傢族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瞭籠絡人心,陳若水對黨羽傢族的行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至於朝貪墨嚴重,官員瀆職,國庫空虛,軍餉皆掌控在陳若水一人之手。”
“一年前陳楚拿回瞭親政大權,然而對於如何處理朝政卻顯然不擅長,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甚至於被蒙蔽瞭視聽。陳若水失去瞭主政大權,卻也同時失去瞭鎮壓各大傢族的魄力,於是朝黨派之爭日趨嚴重,權臣變得越發肆無忌憚瞭些,朝政早在半年前陷入瞭癱瘓狀態。”
“皇帝被幽禁瞭四個月,因為葉傢的事情鬧得有些離譜,雖有官風在其阻撓,卻也隻能破壞掣肘葉傢的行動,而無法從根本阻止各大傢族的腐敗行為。四個月下來,南秦的朝政局勢已經一片支離破碎,無法直視。”
沒有任何的誇大其詞,也沒有一句冷嘲熱諷,一句句平鋪直敘的言語,以清冷好聽的聲音說出來,聽在陳楚的耳朵裡,讓這個才十五歲的少年真正陷入瞭一片沉默之。
直到此時,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能,才意識到,朝政大事,江山大權,不是僅僅靠著少年的熱血任性能做好的,更不是他心裡自以為是的,拱手讓出江山便是舍生取義的偉大,能磨滅自己帶給南秦的這場災難。
原來,奪回親政大權不代表自己有治理天下的本事。
原來,擊敗瞭攝政王,不代表他贏得瞭勝利。
原來,那些朝臣之所以強烈反對他禪位給攝政王,並不惜為此得罪瞭陳若水,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有多忠君,也不是因為他們忠於正統血脈,而不過是因為,一個愚笨的少年天子遠遠老謀深算的攝政王好控制——
這才是他們堅決地擁護少年天子親政的最大理由。
想到片刻之前在禦書房裡,自己那句大言不慚的“舍身成仁”,原來不過是他自以為是的成全,實則他根本是南秦內亂的最大元兇。
他其實沒有資格說讓位,因為他本沒有資格坐擁皇位。
“陳楚。”臨月蹙眉,看著少年陷入瞭黯然自責的表情,語氣淡淡地道,“既然你已經不想做這皇帝瞭,那些過去的事情也別再想那麼多瞭,事情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臨月,你不用安慰我瞭。”陳楚垂眸,無精打采地窩在椅子裡,悶悶地苦笑,“我其實是一個廢人,是一個昏君,是一個庸昧無能之輩,還是一個自以為是的無知少年。”
臨月皺眉,轉頭看瞭鳳棲一眼,鳳棲漫不經心地躺回瞭軟椅,不予理會。
算是個孩子,也得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何況陳楚並不是一個普通尋常的孩子,他是一國之君,肩負著天下蒼生的命運,他的無能,帶給這個國傢的傷害絕非輕描淡寫的三言兩語所能概括的。
對於南秦的江山,鳳棲原本的確沒有接手的打算,他甚至存著應該治治這個少年的心思,但是此時看他這個模樣,鳳棲不免又覺得自己有些無聊。
南秦的局勢擺在眼前,朝政急需整頓,朝庭實職官員的嚴重缺乏,國庫的空虛,軍隊的潰散,都需要盡快解決——這不是兒戲,也不該是他拿來懲罰少年天子的工具。
“木熙。”鳳棲淡淡開口,“傳朕旨意,命戰王速速趕來南秦,無需帶兵馬,隻身前來便可。”
木熙沒有遲疑,躬身領命,“是。”
“另外,”鳳棲語氣清淡地續道,“讓秦鳳陽跟著戰王一道前來。”
“是。”
“秦鳳陽?”聽到鳳棲的命令,陳楚霎時有些意外,“那不是大周赫赫有名的丞相嗎?陛下讓他來南秦做什麼?”
“他是大周丞相,滿腹經綸,治國謀略據說天下無雙。”鳳棲淡淡道,“眼下這一團爛攤子便交給他來收拾,朕剛好也借機看看,他的才能究竟有多出眾。”
陳楚瞭然,然而,“他會聽陛下的話嗎?”
“朕自有讓他聽話的辦法,你急什麼?”鳳棲睨瞭他一眼,“若是你對他感興趣,到時候也可以讓他教你如何治國。”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