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章,傳承

作者:梅花糕兒 字數:4256

看著武秋生、劉伯溫二人遠去的背影,朱無視再也壓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他的兩隻眼睛瞪得滾圓,雙拳緊握,太陽穴突突直跳,身上的青筋不斷隆起,似要破體而出一般。

天香豆蔻,是他傾盡畢生心血,調用瞭無數人力物力,才搜羅到的寶物。

這樣神奇的寶物,相當於他的第二條命。

眼下,他的第二條命,居然被人奪去,他怎能不怒?

當然,如果隻是天香豆蔻被奪,他心中的憤怒,或許還不會這麼旺盛。

主要是天香豆蔻被奪走的時機,太過於巧合瞭。

在武秋生出現之前,劉伯溫剛對他說過,對方佈下的陣法即將發動,天下最後一條龍脈,很快就會斷裂。

龍脈一斷,靈氣也會隨之漸漸衰落。

也就是說,想要靠著突破到凝真境界,增加自身壽命,已經成瞭奢望。

原本,朱無視有兩種增加壽命之法,武秋生的出現,卻讓這兩種方法都沒有瞭用武之地。

兩相結合之下,悠長的壽命,離他而去,朱無視內心豈能平靜?

“我朱無視發誓,有生之年,一定會將爾等千刀萬剮、碎屍萬段,你們給我等著!”

朱無視雙目噴火的看著兩人的背影,在心中暗暗起誓,定要殺瞭他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他這次針對五大凝真級別高手的行動,雖然算是成功瞭,卻也給自己留下瞭禍患。

皇帝都是多疑的,正德的年紀雖然不大,卻也有皇帝的通病,雖然他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依仗朱無視,卻也不是對自己的皇叔沒有防備。

這次,朱無視能夠跳過皇帝,在沒有征求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調動大量人馬,讓小皇帝徹底證實瞭之前的猜測。

小皇帝登基的時間雖然不長,卻也籠絡瞭不少文武官員。

十大將軍中,有四個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憑借著大義的名分,小皇帝還策反瞭朱無視最為得力的三個手下,天字第一號密探——斷天涯,地字第一號密探——歸海一刀,以及人字第一號密探——上官海棠。

憑借著這三人,以及僥幸獲得古三通畢生功力的成是非的幫助。

小皇帝在最後,戰勝瞭自己的皇叔,徹底掌控住瞭大局。

當然,這已經是半年後的事情瞭。

眼下,武秋生正帶著劉伯溫,朝山下而行。

兩人之前的交談,刻意壓制瞭聲音,固此他們談話內容,並沒有傳入瞭朱無視的耳中。

隻聽劉伯溫道:“小子,你這次放瞭朱無視,留下的禍患,怕是不小啊。

以後他一旦執掌乾坤,握住瞭天下大權,你的日子怕是不會好過。”

武秋生聞言,卻是不屑道:“晚輩能勝過朱無視一次,就能勝第二次、第三次。

再過幾天,前輩佈置的桃木封龍樁,就會起效。

到時候,天下武者的修煉速度,都會隨之減緩。

這些人的實力,或許在短時間內,不會有退步,但時間一長,肯定會有影響。

然而,天梯斷裂,影響的隻是你們,對晚輩的影響,卻是微乎其微。

就算這天地間不存在絲毫的靈氣,就算晚輩體內沒有絲毫內力,也不懼朱無視這個級別的高手。

更何況日後,他們都因為天地靈氣減少,而影響瞭修為,但晚輩的戰力,卻依舊能夠維持在今天這個水平,甚至更高。

此消彼長之下,前輩難道還認為,晚輩會輸給朱無視嗎?”

“呵呵,倒是老夫思慮不周,忘瞭你有不用內力,擊敗郭巨俠的經歷。”被武秋生這麼一說,劉伯溫再也沒瞭顧慮。

武秋生的腳程相當之快,很快就來到瞭山腳下,找瞭一個十分隱蔽的地方,將劉伯溫安置其中。

兌現瞭自己的承諾,又向劉伯溫打聽瞭他後人的具體住址,武秋生再度出發,朝著紫禁城而去。

五天後,武秋生順利的來到瞭紫禁城,找到瞭劉伯溫的後人。

十天後,在武秋生的催促下,一艘海船,自天-津而下,朝著大海深處而去。

迎著海風,武秋生站在大船的甲板上,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心中充滿瞭期待。

劉伯溫的傳承,居然不再陸地上,而是在茫茫大海之中。

若不是給自己帶路的,是劉伯溫傢長房嫡孫,武秋生還真的會產生莫大的懷疑。

“歐,歐!”高亢嘹亮的叫聲,自不遠處傳來,成群結隊的海鷗,在海面上盤旋。

“噗通~”一尾魚躍出海面,貪婪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就在這時,盤旋在天上的海鷗,突然筆直而下,一口將魚兒叼入嘴中。

大自然的一幕幕,讓武秋生嘴角擒笑,正在武秋生發出笑聲時,海船調轉瞭一個方向。

海船之前是往北,現在轉向東南。

就這樣在大海中航行瞭三日,到第四日午間,武秋生感覺到,天地靈氣發生巨大的變化,大熊山方向,那最後一條龍脈,終於斷裂。

就在此時,劉伯溫不知道多少輩的後代,突然伸出手指,朝著遠處的一條黑線說道:“恩公,前面便是祖宗他老人傢,給我們後輩留下的地址。”

武秋生的視力雖好,精神力也十分強大。

但那海島,距離他們的海船,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武秋生順著這漢子所指的方向,放眼望去,卻是什麼也看不到,隻是在心中,多瞭一份期待感。

又航行瞭一個多時辰,武秋生的精神力,終於接觸到瞭漢子所指的那個島嶼。

但見島上有一座高聳的石山,山上鬱鬱蒼蒼,生滿樹木。

大約申時,小舟駛向島南背風處,緩緩停瞭下來。

“這位恩公,你且稍等,待我取些東西,便與你一起上島。”海船靠岸之後,劉伯溫的後人,朝武秋生行瞭一禮,便轉身回瞭船艙,從船艙中,取出一個箱子,這才招呼武秋生上岸。

跟著這漢子行瞭數裡,兩人轉入一條巖石嶙峋的山道,左臨深澗,澗水湍急,激石有聲。

一路沿著山澗漸行漸高,轉瞭兩個彎後,隻見一道瀑佈從十餘丈高處直掛下來,看來這瀑佈便是山澗的源頭。

那漢子看到瀑佈後,便打開瞭箱子,從中取出一件掛著的油佈雨衣,遞給武秋生,說道:“前方是一個水洞,還請恩公披上雨衣,以免濺濕瞭衣服。”

武秋生擺瞭擺手道:“不必瞭,我自有辦法,讓身上的衣物,保持幹燥。”

劉伯溫的後人,似乎打聽過武秋生的底細,聞言也不堅持,自己披上雨衣後,便走進瀑佈,縱身躍瞭進去,武秋生精神力朝瀑佈內掃瞭掃,也跟著躍瞭進去。

裡面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兩旁擺放著油燈,漢子從身上,取瞭個火折子,一邊走,一邊將油燈點亮。

甬道內的光線雖暗,但在武秋生這等高手眼中,卻是亮如白晝,要分辨道路,自是沒有問題。

這甬道依著山腹中天然洞穴修鑿而成,人工開鑿處甚是狹窄,有時卻豁然開闊,隻覺漸行漸低,洞中出現瞭流水之聲,淙淙琤琤,清脆悅耳,如擊玉磬。山洞中支路甚多,武秋生一一將之記載瞭心中。

“兩百多年前,祖先遊歷天下時,僥幸在一山洞中,發現瞭一張地圖。從那圖旁所註的小字中細加參詳,得悉圖中所繪的無名荒島之上,藏有一份驚天動地的武功秘決……”穿過瞭甬道後,劉伯溫的子孫,開始講起劉伯溫傳承的來歷來。

武秋生越聽越感覺熟悉,仔細一琢磨,臉上瞬間露出瞭喜色。

劉伯溫子孫之前那番說法,和前世武秋生看過的一本,幾乎一模一樣。

這本,同樣是金大俠所寫,名為俠客行。

俠客行,應該是金大俠所有中,武力值最高的一本,因為其中有著一種十分牛逼的功法。

這種功法牛逼到什麼程度呢?

無論你識不識字,無論你是正著看,還是反正看,無論你是練對還是練錯,隻要你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修煉,那麼你就能練成絕世高手。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就算是玄幻、仙俠裡,也沒有這麼牛逼的功法,但是這樣的功法,卻偏偏出現在金系武俠之中。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門功法,就是取自李白俠客行一詩中的最後三個字,名為《太玄經》。

武秋生正思索見,卻見走在自己面前的漢子,已經停下瞭腳步。

此時此刻,他正滿頭大汗的,扒拉著一塊石壁。

這塊石壁的正中央,有著一條裂縫。

裂縫十分規則,剛好將這塊石壁一分為二,心細之人,看到這條裂縫,就能想到,裂縫的背後,必然別有洞天。

隻是,能夠想到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打開,卻又是另一回事。

這石壁雖然不大,想要打開,卻需要些本事,至少先天以下的武者,絕對沒有能力開啟。

劉伯溫的子孫,雖然也習練過武藝,卻因為資質所限,止步於後天後期,自是沒辦法將之開啟。

武秋生見狀,微微一笑,接下瞭對方手中的工作,雙手輕輕用力,頓時石門開啟,一條甬道出現在他的面前。

武秋生微微一笑,踏步進入其中,剛好看到前方的山壁上,刻著三個鬥大古隸:“俠客行”。

“果然,這真的是俠客行!”武秋生心中一喜,腳下的步伐,不由更快瞭幾分。

“恩公,這裡就是祖先交待的地方。”到瞭地方,跟在武秋生身後的劉伯溫後代,緩緩開口道。

武秋生點瞭點頭,說道:“多謝這位大哥給我帶路,日後如果劉府有什麼用的上在下的地方,在下一定會盡力而為。”

“不……不必客氣。”劉伯溫的後代聞言,心中大喜,連說話都有些結巴瞭。

一個小小的承諾,便讓他如此激動,可見他對武秋生的身份,並不是一無所知。

武秋生又道:“這位大哥,你若是想要觀看石壁上的內容,便在此觀看,若是不願,也可去船上等我,最多半個月,我們就會返航。“

劉伯溫後代,看瞭一眼烏漆嘛黑的山洞,抓瞭抓腦袋問道:“恩公不需要火把嗎,來之前我已經替恩公備下瞭。”

武秋生擺瞭擺手道:“若是劉大哥需要,自可去用,至於我……就不必瞭。”

劉伯溫後代聞言,心中微微一驚,不過臉上的表情,卻沒有向之前那麼精彩,顯然是對於武秋生的武功,也有一定的認知。

朝著武秋生施瞭一禮,他重新拎起箱子,退瞭出去。

等他退至山洞外時,武秋生便找瞭個地方,開始觀看這門金系武俠第一神功來。

古代的四書五經,都有大儒為其做註解,這俠客島,雖然地處偏僻,但俠客行這門功法旁邊,卻也密密麻麻寫瞭無數的註解,顯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不少人上過島,嘗試修煉果俠客行。

對於這些註解,武秋生看也不看,來到大明江湖世界三年有餘,看瞭無數佛經道藏,對於武功,他已經有瞭自己的理解,完全能夠自成一脈。

別人的註解,隻能作為參考,還可能起到誤導的作用,自己的領悟才是重中之重。

日子在武秋生的領悟中,一天天的過去。

也不知道過瞭多久,武秋生緊閉著的雙眼,突然掙瞭開來。

“道傢重悟,不重傳授,固此道德經第一句話即言道可道,非常道。

而佛傢講求明心見性。知道的越多,點撥的越多,自身的障礙,也就越多。

固此,佛祖才會有神通越大,魔障越強的說法。

至於儒傢,講求循序漸進,隻要能夠立功立德立言,便能立地成聖。”

武秋生看瞭無數的佛經、道藏、以及大儒的手書,雖然理解通透瞭,但一直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而這太玄經,就仿佛一道靈光,在他腦海中劃過,讓他把自己看過的東西,全部整理結合在瞭一起,做到瞭融會貫通,更讓他邁出瞭至關重要的那一步。

這一步跨出後,不需多少時間,他就能創出屬於自己的功法。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