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幹瘦婦人,臉色有些蠟黃,眉眼中可以看出年輕時的姣好面容,看上去有五十多歲的樣子,古代人因為操勞普遍顯老,估計實際年齡應該就是四十五六歲。
真是難以想象,這麼個看上去不到一百多斤的婦人能生出十個兒子,而且最小的兒子隻有五歲,正在院裡到處跑。
“呦,這是老七傢的吧,都起來啦,剛我說的你聽到瞭吧,晚上飯你來做,一會兒吃完飯咱們認認親。”
“好!”
她隻幹巴巴的說瞭個好字,對比蘇三丫的一堆恭維話,實在是少的可憐,再對比蘇三丫親密的挽著李氏的胳膊,她隻杵在那裡站著,就顯得呆板的很。
原本李氏就才跟李傢柒吵瞭一架,就因為他也要這麼早成親的事,這個時候的人傢都是十五歲成親,而且大嫂張氏已經在幫老七看她娘傢表妹瞭,那丫頭李氏也見過,雖然長的不咋滴,可傢底殷實,都要點頭答應瞭的,結果老七又鬧出瞭這麼茬子事,讓傢裡人都不痛快。
其實也不是都不痛快,就是李氏和大嫂張氏都不痛快,還有老三媳婦也想將自己村裡的一戶人傢說給李傢柒的,結果都白費瞭。
李傢就是這個古代的普通農傢,傢裡隻有十畝地,這在他們村裡算是不少的瞭,可他們傢的兒子卻是村裡最多的,俗話說的好,半大兒子吃窮老子,他們傢十個兒子的飯量都不小,更不要說還有幾個兒媳婦和小娃兒瞭。
早上吃的也不過是野菜湯和燉白菜,主食就是稀稀的米粥,隻有男人才能分到一個饅頭,也就是昨晚她吃的灰色饃饃。
李氏分饃饃的時候想到她藏起來的饃饃和肉,就瞪瞭眼自己傢老七一眼,等給男人那邊分完饃饃,李氏就回到瞭女人那一桌。
昨晚吃的是真飽,早上的稀粥她碗裡分的隻有半碗她也不在意,如今她對食物的色香味都沒有要求,能吃就行。
幾下吃完後又給自己盛瞭燉白菜和野菜湯,看的一旁的幾個嫂子都古怪的看著她。
大嫂輕咳一聲沒有說話,二嫂嗤笑一聲問蘇三丫
“哎呦三丫,嗨,看我,該叫你六弟妹才是,我說六弟妹,你們傢平時別是沒有給七弟妹吃飽吧,看看這吃相,可真是。”
她一邊說一邊搖頭,蘇三丫有些赧然的瞪一眼蘇蒼耳,卻見蘇蒼耳看都不看她一眼。
李傢老三媳婦見蘇蒼耳吃的多,趕緊往自己碗裡多盛些,她懷裡還有個一歲的兒子。
然後才說完她的老二媳婦也趕緊往自己碗裡盛,幾人一人一勺桌子上就空瞭。
不管這頓早飯吃的愉快不愉快,吃完後就開始正式的認親,到瞭這裡,蘇蒼耳又出瞭狀況。
李傢壹是老大傢裡有九歲的大妮,六歲的二妮,和一個三歲的兒子。
李傢貳傢裡隻有一個三歲的三妮,李傢叁傢有個一歲的兒子,其他李傢肆是前一年成親的還沒有生孩子,李傢伍是今年上半年成親的,然後就是李傢陸和李傢柒一起成親瞭。
至於李傢捌和李傢玖,一個十三,一個是十歲,李傢拾就更小才五歲,要成親可有的等瞭。
認親的時候蘇三丫早有準備,給蘇傢老兩口磕頭敬茶後,挨個認親的時候給每個嫂子都送上一條帕子,小孩子都給瞭兩個銅板的紅包。
自然老大傢有三個孩子就得的最多,對蘇三丫的態度更好瞭。
可到瞭她這裡,什麼準備都沒有,挨個認人之後就點點頭然後坐回去,氣氛有些尷尬瞭,五歲的李傢拾是老來子最是嬌慣,見這個七嫂沒有給紅包就嘟著嘴問他娘李氏
“娘啊,七嫂怎麼沒有給我紅包?七嫂是不是不喜歡我啊!”
他一說話,老大傢的和老二傢的兩個三歲娃兒,也都嘟嘴問自己娘要紅包。
蘇蒼耳隻是好整以暇的淡淡看他們一眼,繼續研究自己腳上的那雙黑色粗佈鞋,李傢柒輕咳一聲一拍手,對那幾個小的露出兇相
“叫什麼叫,你們七嫂可沒有你們六嫂有錢,想要紅包都去找你們六嫂要去,你們七嫂的聘禮都是你們七嫂收的,以後我這個七弟要用錢,怕是都要找你們六嫂要呢。”
蘇三丫一愣後面色一紅,氣的!
狠狠的掐一把自己身邊的男人,那聘禮錢他可是答應過自己都給自己的,如今他弟弟跳出來,自然是他去解決。
李傢陸隻好站出來對李傢柒道:“老七,當初是你非要鬧著娶七弟妹的,七弟妹當時可是不同意的,要不是你六嫂幫忙出力,你可娶不上人傢,這個時候說這些有什麼意思?”
李傢柒吊兒郎當的樣子翻個白眼,抖著腿哼一聲
“是沒什麼意思,我就是告訴你們一聲,我傢這媳婦兒沒錢,所以你們也別惦記瞭,我們走瞭。”
他說完就要拉著坐在自己小板凳上的蘇蒼耳離開,被一直沒有說話的蘇老頭給叫住“站住,去哪兒呢?告訴你,以後不許去鎮上跟那些個混混們瞎混,成親瞭就老實在傢裡給老子待著,眼看就要秋收瞭你們幾個都給我下地裡去收稻子,然後去看看王財主傢招不招短工。”
李傢柒一副不耐煩的樣子,不過想到自己的確是剛成親,要是將這女人給扔在傢裡,被這些嫂子們給欺負瞭可不好。
他就不想想昨晚是怎麼被人傢給一下制住的。
李老頭說完,李氏面色不怎麼好的也繼續道:“今天老六和老七你們帶著你們媳婦上山上撿柴,順便也跟村裡人打聲招呼,眼看要入秋瞭,傢裡的柴火可要多囤些,其他的都照舊,中午老六媳婦回來做飯,晚上老七媳婦做,就這樣的吧,都該幹嘛幹嘛去。”
這新婚第二天上山撿柴是這裡的習俗,意思是讓他們在村裡走一趟,然後去山上撿柴,意思就是撿財,誰傢新人撿的柴(財)多,日後就會有很多財的意思。
蘇蒼耳走在這個古代氣息濃厚的村子裡,見到瞭淳樸而八卦的古代農民,似乎是今天都特地等在外面要看他們一樣,傢傢戶戶門口的老人小孩兒,都搬著板凳坐在門口,見到他們就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