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城外清軍大營。
董額在大帳裡來回踱步。
八個月瞭!
平涼久攻不下,董額心裡急得不行,卻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之前陜甘數十州縣皆被王輔臣所占,皇上命張勇、孫思克的綠營兵和他率的八旗軍合擊叛軍。
結果那起子漢兵得瞭皇上的信任,跟打瞭雞血似的,連戰告捷,竟然漸次平定瞭西北。
反倒是他這邊,明明把王輔臣困進平涼瞭,可就是拿不下這個破城!
這要是那邊都打完瞭,平涼還沒拿下,到時他豈不是要……
正想著,士兵火速進來稟報:“貝勒爺,圖海大人到。”
董額一愣:“圖海?他來幹什麼?”
他不是大學士嗎?
圖海是來督軍的。
打個平涼打瞭八個月還沒拿下,玄燁可沒耐心再擱這陪董額玩持久戰瞭。
那邊都快搞定瞭,就差你這最後一錘子,結果你愣是八個月不往下落錘,擱誰誰不煩啊?
反正玄燁是煩瞭。
當初玄燁看董額是多鐸兒子裡最勇武的一個,想著多少也能得他阿瑪一點真傳吧,這才派他上陣。
結果——你可真是給你阿瑪丟人。
既然你不靠譜,還是換個靠譜的來吧。
正好,去年察哈爾平叛,初次領兵的圖海給瞭玄燁一個大驚喜。
這竟然是個文武全才,靠譜兒!
玄燁受夠瞭董額,直接任命瞭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前往平涼統帥駐軍,又把董額改授為固山額真(都統),命大軍昔聽圖海節制。
聖旨既下,董額雖不甘心,卻不得不交出軍權,老實聽話。
原以為圖海是來攻城的,結果圖海來瞭後,並沒有貿然進攻。
他遵照玄燁的諭旨,肅軍紀、信賞罰、申約束,很快在軍中建立瞭威信,重振瞭因久攻不下,已經有些萎靡的士氣。
——大傢都看出來瞭,這個和董額那個水貨不一樣,這個行。
軍威大振後,眾將士紛紛請戰。
“將軍,如今咱們士氣高漲,平涼又被圍困日久,城中內耗嚴重,正是出兵的良機啊!”
其餘將士也紛紛應和,請求出戰
——最後一場瞭,就靠它立功瞭。
圖海卻沒同意,他義正詞嚴道:“朝廷的軍隊是仁義之師,當先招撫,後攻罰。聖上天威,我等奉天威討伐叛豎,無慮不克。城中皆是我大清百姓,數十萬生靈,遭叛賊屠戮劫掠,可憐可憫。若此時再強行攻城,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百姓何辜。當俟其主動投降歸誠,方能令百姓體大清聖主之恩德。①”
將士們面面相覷,這……這是個什麼風格?
圖大人,你之前可不是這麼說的。
圖海也不解釋,眾將士見改變不瞭主將決心,隻好領命退下瞭。
圖海見眾人退出去,長嘆一口氣。
這群傻子,怪不得之前打瞭那麼久都沒拿下。
平涼都被困八個月瞭,馬上就要彈盡糧絕瞭,這個時候攻城,要是城裡士兵作困獸之鬥,豈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王輔臣本就是個首鼠兩端的人,叛而復降,降而復叛,一見情勢不好就倒戈。
眼前平涼這個形勢,王輔臣此時已窮蹙無計,隻要讓他內外交困,無路可逃,勸他投降並不是難事。
到時候兵不血刃解決瞭平涼,不比強行攻城省事兒多瞭?
何必多此一舉。
圖海讓人傳信城中探子,把宣傳工作搞起來,一定要讓城裡的百姓都知道朝廷是‘仁義之師’!
順便內部串聯也不能省。
他身邊的周培公和王輔臣身邊的將官是老鄉,原本就暗通款曲的,圖海囑咐他繼續給裡面寫小紙條:
快出來吧!皇上知道你們都是被逼的,絕不會追究以前的事的。隻要你們出來,復官復爵,皇上會像以前一樣重用你們的,快回到大清的懷抱裡來吧!
前面搞著宣傳工作,後面攻城的作戰準備也不能省。
說是不打你們,萬一你們死活不降,那還是得打你們的。
圖海拉著收復瞭涼州後,前來增援的孫思克出去勘探地形。
到瞭虎山墩,圖海一眼就看出瞭此地對平涼的重要性:“此乃平涼咽喉。”
拿下這個餉道,則平涼不攻而下!
正巡視呢,王輔臣的兵突然冒出來瞭!
圖海當即指揮將士還擊。
……
平涼城中。
八個月的圍困早就讓城中軍民食不果腹,連軍中都開始殺馬為食瞭,遑論百姓。
到處人心惶惶,城中大街上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死屍,無人殮葬,有時候屍體悄無聲息地就消失瞭……
圖海搞宣傳的話傳到城中,漸漸在bu隊和百姓間流傳開來。
人心動搖!
幾乎每天都有結伴偷溜出城的百姓,根本攔不住,甚至連看門的守將都開始外逃。
王輔臣的總兵官黃九疇、佈政使龔榮遇一天三頓勸王輔臣投降:“將軍,咱們實在是沒辦法瞭。”
王輔臣也知道現在是山窮水盡瞭,原本有虎山墩這條餉道在,還能掙紮兩天。
結果前幾天圖海把虎山墩也打下來瞭,天天站那山頭上讓人拿紅衣大炮往城裡轟,搞得他這邊部下都怕瞭,這下餉道斷絕,更沒法打瞭。
再這麼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哪天自己被手下砍瞭人頭去領功。
可王輔臣還是有些猶豫:“說是既往不咎,可畢竟……”
他這降瞭叛,叛瞭降,降瞭又叛,次數實在有點多。
王輔臣:“再說咱們這降,怎麼個降法好呢?”
叛得次數太多,怕人傢不信瞭啊!
黃九疇和龔榮遇對視一眼,他們和圖海身邊的周培公是老鄉,之前也一直以蜜蠟傳訊,現在要降,倒也不是沒途徑。
王輔臣聽瞭,斜瞭他們一眼,倒也沒怪他們背叛
——這在王輔臣看來,也不算背叛他。
因為他自己以往也是這麼幹的。
王輔臣此人,出身不值一提,他是前明宦官傢裡傭人的孩子,後來天下大亂瞭,他就跟著姐夫出來混口飯吃。
起先他跟著明朝大同總兵薑瓖混,薑瓖也是個見風使舵的。
李自成先進瞭京,薑瓖見這個大,打不過,就歸順李自成瞭。
後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薑瓖一看,嘿,這個更牛,他就把頂頭老大幹掉,轉頭又帶城投清瞭。
再後來,薑瓖覺得滿人對他有功不賞,心裡不樂意瞭,就又拉瞭一幫人,開始反清復明。
王輔臣當時隻是個聽使喚的,自然隻能跟著薑瓖跑來跑去。
結果愣是憑著自己的勇猛,一戰成名,還得瞭個“馬鷂子”的綽號。
不過最後還是打不過清軍,王輔臣一看,既然打不過,那就降瞭唄,不死就成。
後來王輔臣就沒入辛者庫為奴瞭。
順治爺登基後,對他很欣賞,大力提拔他。
當今更是給瞭他極大的信任,調他為陜西提督,鎮守平涼。
臨行前,皇上還把先帝的一把豹尾槍賞瞭他。
皇上道:“這槍是一對兒的,朕自己留一把,每次打獵都會隨身帶著,希望愛卿看到這槍,也能念著先帝的托付和朕對你的期望信任。”
王輔臣感動吶,拿上槍哭著拜別皇上,就鎮守陜西來瞭。
先帝和皇上的知遇之恩,王輔臣不是不感念的。
當時吳三桂反瞭,來拉攏他,王輔臣是真沒想反。
他為瞭表忠心,連兒子都立馬送京城去瞭。
結果京裡竟然派瞭莫洛那個狗東西過來管束他,這傢夥使得那些絆子弄得他這邊自己人差點嘩變!
最後他手下副將一個火上頭,把這傢夥給弄死瞭。
王輔臣一看,殺瞭朝廷重臣,大罪。
沒招瞭,他還沒活夠,那就投瞭吳三桂吧,反正那邊也有點交情。
結果吳三桂也不是個好東西,對著外面裝的寬厚豪邁,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兒,實際上心裡面又陰又毒,就知道護著自傢人。
皇上那邊又讓兒子來給他捎信,說得真情實感:朕知道莫洛的死是他自己不會協調,和你沒關系,朕和你相交多年,咱們曾經如何如何……
那信寫的,全是對他的體諒和理解,把王輔臣感動的,立馬向北跪下歸順瞭。
剛歸順,吳三桂給他送來二十萬兩白銀!
王輔臣:......
他給得實在太多瞭。
王輔臣就又叛瞭……
皇上繼續給他寫信,吳三桂繼續給他送錢,王輔臣就降瞭叛,叛瞭降,降瞭又叛。
王輔臣:我就想找個地方安穩活著,我真是太難瞭!
圖海收到城裡傳出來的小紙條,立刻讓周培公入城招降,並火速傳信回京。
王輔臣猶猶豫豫地讓副將謝天恩跟著周培公出城,表示我本心是很願意降的,當初我根本就沒想反,就是吧……
圖海也知道他的為人,好在他一早就上奏瞭,王輔臣剛表達完乞降的意思,皇上撫慰的諭旨就到瞭。
圖海立刻讓周培公入城宣旨。
王輔臣很識趣,接到諭旨,就把軍民冊和吳三桂頒的敕書和印札都上交瞭。百姓、士兵包括兒子也都送過來瞭,就是自己沒出現。
圖海:這傢夥真矯情吶。
沒辦法,圖海隻好把自己的侄子也叫過來,讓他和周培公一起入城,再次給王輔臣保證——你放心,皇上是什麼人你還不知道嗎?皇上寬宏大量,一言九鼎,他既說瞭不會怪罪你,就不會怪罪你的雲雲……
勸瞭兩天,王輔臣終於下定決心,親自出城至清軍大營,叩頭謝恩,剃發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