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始皇崽耕出萬裡江山 第129節

作者:木蘭竹 字數:3383

李牧瞇著眼睛眺望:“不,那是……趙國庶民?我去看看!”

他立刻阻攔秦兵的攻擊,策馬離開。

“你們怎麼在這裡,是逃荒嗎?”李牧立馬問道。

在冬季仍舊衣衫襤褸,身上綁瞭許多幹草取暖的趙人抬起頭問道:“你是趙國的將軍嗎?你認識李將軍嗎?”

李牧愣住,道:“我就是李牧。”

那人和身後的人立刻跪下,道:“李將軍,能不能把我們一起帶走。”

李牧驚愕:“為何?”

那人哭道:“去年我們送走瞭朱襄公,今年又要送廉公和李將軍。教我們種田的人走瞭,為我們打燕國和打匈奴的人都走瞭,今後我們要怎麼活啊?聽聞朱襄公的封地離趙國很近,我們一村的人都決定,要去朱襄公的封地。”

那人磕頭:“求求李將軍,帶我們一起走。你們都走瞭,我們要怎麼活下去,要怎麼活下去啊……”

他越說越激動,身體不斷顫抖。

李牧下馬,將他扶起來:“難道趙王又下瞭什麼危害你們的詔令?”

一個跪著的人扒開身上的草,露出瞭趙國兵卒的衣服。

他直起身體道:“趙王下令各郡守軍威脅村中農人,不準他們來為信平君和李將軍送行。沒有信平君,我們已經被餓死;沒有李將軍,我們已經被匈奴屠戮。我們不能容忍這件事。”

他磕頭道:“請將軍率領我們。”

他身後十幾人扯下幹草,露出兵器,一同磕頭:“請將軍率領我們。”

李牧因為太過震驚,久久不能言語。

“我……你們……”李牧深呼吸,讓自己的腦袋盡可能清醒。

他看向面前跪著的人,還看到瞭幹草枯木叢中躲著的人。

那些人推著板車,板車上面大包小包,還有老弱婦孺坐在上面,居然真的是舉村離開。

“你們稍等!”李牧上馬回身,心急如焚。

如果是他自己帶兵,他肯定願意護送這些人離開。

他們已經離開瞭村莊,違抗瞭軍令,若不能跟隨自己離開,恐怕會被處死。

可現在他手中並沒有兵,秦人會接下這個大麻煩嗎?

李牧忐忑不安地將此事告知廉頗和樓緩。

廉頗舉起手,緩緩按住眼睛,眼淚從指縫中溢出:“趙王派兵禁止他們相送,他們卻要舉傢同我們離趙?哈……哈哈,這就是朱襄所說的民心嗎?”

樓緩拐杖都握不住瞭:“這、這……”這太匪夷所思瞭!庶人居然知曉廉頗和李牧的恩情,如此有情有義?

“但……但我們……”樓緩十分為難。如果能帶走趙人,趙王說不定會直接氣死。但他們就這麼多兵,護送趙人離開趙國恐怕捉襟見肘。何況秦國有地方養活這麼多人嗎?他擅自做主,會不會被秦王怪罪?

“一同帶走吧。”此次領兵的卜道,“君上有密詔,如果有趙人願意和廉公、李公一同離開,便一同安頓在長平、上黨等地。我們有糧有地,正缺人。他們還自帶糧食,能養活。”

樓緩嚇得差點從馬車上跌下來:“密詔?”

卜點頭道:“君上還有詔令,如果真的發生瞭這些事,趙人由廉公和李公帶領。廉公和李公可將他們訓練成你們的兵。”

廉頗放下手,滿眼通紅道:“秦王他不怕嗎!”

卜將懷中一個紙制的信封取出,雙手奉給廉頗。

廉頗撕開信封,裡面掉出兩塊將軍令牌,一塊刻著他的名字,一塊刻著李牧的名字。

秦王居然早已經準備好瞭?!

廉頗和李牧看著這兩塊令牌,臉上似哭似笑,似敬佩又似憎恨。

這就是他們趙國最大的敵人,那位已經年老的秦王。

“請廉公和李公迅速做決定。”卜難以隱藏臉上自豪的神情,“我們還未離開趙國。”

這就是我們的君上,我們秦國的王!

廉頗和李牧雙手顫抖著收起令牌,各自點瞭傢丁,前去安撫前方的趙人。

旁邊的山丘上,蔡澤臨高遠眺,燦爛的笑容讓他原本五官就不端正的臉變得更加扭曲。

民心,民心,民心!

“荀子,朱襄,你們賭贏瞭。”蔡澤笑道,“不,是我們賭贏瞭。”

他自己也參與其中瞭啊!

離開秦國之前,荀子與秦王有一場關於“義兵”的論戰。

原本兩位老人隻是在朱襄傢吃飽喝足,一邊逗著政兒玩一邊閑聊吵架。朱襄拖著凳子加入,不知怎麼就變成瞭打賭。

七國庶民間流動十分頻繁。離城池較遠的農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國的人,誰來征稅他們就給誰交稅。

有些比較模糊的地帶,農人甚至要給兩三個國傢交稅。

三晉相交之地的農人便是如此。

與上層士人厭惡暴秦不同,非戰爭時期,庶民不僅不會繞著秦人走,還會主動入秦。

秦國攻打上黨時平民往趙國跑,隻是因為他們躲避戰爭,是難民。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入秦。

秦國開發關東和巴蜀的時候,就吸納瞭大量三晉之民。秦王頒佈瞭許多法令鼓勵移民,遣他們去開荒,賜予他們戶籍,免除他們的徭役。

七國國君已經發現,人口是國力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三晉征戰不休的時候,秦國就大張旗鼓從三晉“偷”人口墾荒。

秦國養不活幾十萬戰俘,但現在秦國剛打下來的上黨、長平,還有南方的巴蜀、楚地皆因為戰亂地廣人稀,自帶幹糧庶民多多益善。

一座空城池有什麼用?秦國要的就是人口!

荀子統一天下的政治主張就是“興義兵”。他認為秦國強大,已經有瞭興義兵的基礎,現在正是改頭換面,從暴秦變成瞭仁秦,在統一天下的時候統一民心的時候瞭。

秦王自然對荀子的言論嗤之以鼻。

“仁義”難道還能讓城池和庶民自己長腿跑到秦國?最終還不是要落到兵鋒上。掠奪的效率比守在樹下等獵物的效率高多瞭。

朱襄道:“廉公為瞭趙人失去瞭名聲和權力,趙人無不感恩廉公。要不在趙國試試?此事交給蔡澤,絕對妥當。”

於是蔡澤接到書信。老師和友人想要的做的事,正好與他想要做的事不謀而合。

“現在你們還會說庶人非人,無心無情嗎?”蔡澤將手背在身後,轉身看著面前眾人,“荀子說人人皆能習得仁義廉恥,仁義廉恥並非士人的操守。希望你們與老師荀子一樣,眼中能看到更多的人。”

他身後帶來的助手,居然不是秦國官吏,皆是儒生。

“是,蔡公。”

儒生拱手作揖。他們謹記這一課。

“繼續吧,不知道這次會有多少趙人會隨廉公和李牧入秦。”蔡澤背著手下山,“我恐怕要向君上求一個長平郡守的位置瞭。”

長平是三晉交戰之地,不僅危險,朱襄還容易對趙人心軟,所以君上肯定不會讓朱襄來。

這個郡守,隻有他能當。

……

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8年相交之際,趙國城池之外的鄉野山村,傳唱著一首歌謠。

“鵲鳥鳴於傢,速速入秦。速速入秦,朱襄在秦國;

鵲鳥鳴於道,速速入秦,速速入秦,廉頗在秦國;

鵲鳥鳴於山,速速入秦,速速入秦,李牧在秦國;

帶上傢產和傢人,速速入秦,速速入秦,賢人在秦國。”

鎮守邊界的趙軍閉上瞭眼睛,捂住瞭耳朵。他們什麼都沒看見,什麼都沒聽見。

所以巍峨的邯鄲城中,無人知曉這首歌謠。

第72章長平稅賦錢

廉頗以為,自己今生不會再帶兵。他沒想到,自己的決定這麼快就被打破瞭。

他不能放下這些跟隨背井離鄉的趙人不管。

廉頗對自己的大貴族的出身、領兵打仗的才華、攻城伐地的功勞都很自滿。他知道很多人說他目中無人,連一些沒有功勞、隻靠出身招搖的趙國宗室都不放在眼裡。他連別人說他目中無人這件事都很自滿。

連藺相如都曾經看不起的廉頗,自然也不可能低下頭去看草芥般的庶民。

朱襄被藺相如視若親子好幾年,廉頗也經常因為朱襄的出身和不肯上戰場的懦弱而輕視朱襄。

這個時代都是如此。士人為國君效力,為國君征戰。

就是在儒傢口中的聖人王朝周朝伐商的時候,他們公佈的商王的罪狀,比如今庶人更高一等的“國人”的死活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商王不重祭祀、不敬神靈、輕視貴族、任用奴隸。

這不是周朝偽善,而是在這個時代,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周朝當時舉起“商王害民”的旗幟討伐商王,那被討伐的就是周王瞭。

愛民的思想,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才逐漸確立。接受瞭“愛民”理念的後世,才會給先秦的亡國之君加上虐民的罪狀。

春秋戰國之前,國君頂多隻關心國人的死活,而國人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士”。

廉頗原本就是這樣一個最典型的大貴族。

他看著面前被整編成軍隊的趙人,嘆瞭口氣。

李牧問道:“廉公,你是在擔心他們的處境嗎?”

廉頗道:“我不擔心。”

李牧:“……”那廉公你嘆什麼氣?

他本想繼續追問,但看著廉頗暴躁的臉色,他識趣地將問話咽瞭下去。

因秦國之前的攻伐,三晉交匯之處有許多荒無人煙的地方,成為幾國的勢力緩沖地帶。

他們終於來到瞭這個緩沖地帶,不用擔心會有趙軍攔截。

廉頗和李牧清點瞭一下人數,投奔他們的趙人有三萬人之多,其中原本監視這些趙國兵卒有一千餘人。

這人數看上去不多,但思及趙國這些年征戰減少的人口,消息的傳播速度,村人離他們路途的遠近,三萬人已經非常多瞭。

按照常理,村人幾乎沒有得知邯鄲消息的途徑。說不定廉頗和李牧離開趙國好幾年,鄉野山村的趙國庶民都不一定會知道這件事。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