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始皇崽耕出萬裡江山 第479節

作者:木蘭竹 字數:3540

他本來想學楚王啟自盡,但李牧派人問他要不要和傢人見一面。

項燕嘆瞭口氣。就算他想隨楚王啟而去,也還是要再見傢人一面再說。

現在的項燕沒有朱襄原本歷史中項燕那麼灑脫。

原本歷史中的項燕雖然自己在軍中,但他的傢人族人都被安排妥當,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現在的項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餘傢人也在項城城破的時候被俘虜。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給他遞瞭臺階,他便降瞭。

不過項燕已經心死。他隻是暫時活著。等他確認瞭傢人和族人的安全後,與傢人和族人告別後,還是會隨楚王啟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啟或許沒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時候都在針鋒相對。

李牧也知道項燕不會為他所用,隻是找個由頭讓他晚點死而已。

先殉一個楚王,又殉一個楚將,楚人可能就會對楚國又萌生過多感情,讓秦國不好治理這一片土地瞭。

何況楚王啟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項燕去陪他。

楚國反抗的勢頭隨著項燕投降徹底結束。楚國宗室和楚國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瞭咸陽城,等待秦王政的處置。咸陽學宮諸多學子背著包袱來到楚國為吏,教導楚人學習秦律。

楚國宗室和卿大夫一離開,大部分田地都歸於秦國。秦王政獎賞完此戰有功的秦軍後,還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給當地楚人耕種。

楚國庶人沒想到秦國不僅沒有沒收他們可憐的為數不多的自耕田,還給他們分田,對楚國的想念立刻減少。

朱襄回到楚國的時候,已經可以開展春耕瞭。

然後,朱襄頭疼的事應驗——今年又出現極端氣候。

今年的冬天特別漫長,一直到瞭四月都還有寒凍,房陵(今湖北)一線都普降大雪。

這別說春苗瞭,連人都凍死不知道多少。

正好楚國各地傳唱“楚人這樣對待春申君和楚王啟,一定會有天災報應”的歌謠,這下子楚人認為他們真遭遇報應瞭。

楚國文化與中原文化不同,在七國中最重鬼神和巫術。

楚人見到鬼神真的懲罰他們,一個個惶恐不安,完全不敢去救災和自救,隻知道磕頭求老天開眼。甚至有人自埋或者埋傢中小孩於雪中,給鬼神送祭品。

朱襄忙於救災,迷信的楚人不僅不配合,還給他添亂。李牧都勸他別幹瞭,讓這群楚人自生自滅吧。

不自救者,不需救。

朱襄嘆瞭口氣,讓李牧派人搭建瞭一個高高的祭壇,上祭壇做法。

對於迷信的平民,隻能用迷信攻之。他之前在雲夢澤做瞭一次伐山破廟,現在再來一次。

朱襄先做法質問老天,說要斬禍害楚人的鬼神,然後帶兵去拔除各地淫祠。

每次天災,各種千奇百怪的小宗教團體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冒瞭出來,騙錢的騙命的層出不窮。還有不少盜匪打著鬼神的名號斂財抓丁擄掠婦人,占山結寨為王。

朱襄再次親自領兵,山中也好,水中也好,把這些盜匪一一揪出來砍頭,說這是在殺禍神的“降靈”。

李牧本想代替,被朱襄拒絕。

“我在民間有過討伐鬼神的名號,所以由我去做,他們士氣才最低。”朱襄道,“我替你剿匪,你替我撫民。我倆都去剿匪瞭,誰撫民?”

李牧無奈,隻得暫時卸下武將身份,與朱襄交換官職。朱襄跑遍江淮平原,討伐打著鬼神旗號的匪患時,他就負責楚地的救災和春耕補種工作。

李牧有治理一國之能,換個身份幹活也很利索。藺贄寫信來笑話李牧,說李牧這是暫代楚國令尹,也算是當瞭一次相國瞭。

李牧回信鄙視之。

寒凍災害是全國范圍內的,秦地也有遭災。

不過秦地本來就偏北,應對寒凍災害的經驗比已經溫暖瞭很多年的江淮平原豐富許多,再加上沒有鬼神之說蠱惑平民,救災補種都很積極,所以受災情況比楚人好一些。

再者秦國去年豐收瞭一次,大部分秦人傢中有較多餘糧,棉佈又已經普及,所以他們凍死餓死的人,比南邊的楚人還稍少一些,給秦王政減少瞭一些壓力。

其他五國之地也豐收瞭一次,勉強能夠自給自足。南秦的糧和佈,就隻需要供應楚地瞭。

秦國君臣在剛天下一統時,就感到瞭頭疼。

原本許多秦國大臣在秦國天下一統後躊躇滿志,紛紛上書秦王繼續南征北伐,建立不世之功。

他們還有許多新奇想法,比如讓秦王在各地修行宮修馳道之類,大興土木,彰顯秦國威嚴。

都沒有仗打瞭,這可不該浪起來?

秦王政把這些人的上書一一壓下。

待開春寒凍災害時,寒流不僅凍死瞭農人地裡的苗,也凍死瞭秦國朝堂那顆浮躁的心。

他們終於冷靜下來。

此時秦王政才將朱襄請求休養生息的上書遞給他們傳閱。

朱襄根據歷史經驗,在上書中寫瞭秦國統一天下,幅員突然遼闊後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打天下很不容易,治理天下更是困難。秦國的“統一”,現在才走瞭第一步。

“諸卿,共勉。”秦王政深深地嘆瞭口氣。

他滅掉楚國時,心情是雀躍的。

但他快當秦始皇瞭,心情立刻就沉重起來。

在夢中,他已經當過一次秦始皇瞭。很不順利。

這一次,他能當好秦始皇嗎?

嬴政不確定。

他做事向來自信,唯獨此事上不敢自信。

夢境中秦國的未來是二世而亡,哪怕現在太子是扶蘇,他也不敢奢望太多。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扶蘇更不可能做到。秦國要想長治久安,國政必須在他手中理順。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一代一代克制自己的野心,將秦國穩穩地交到他手中,他必須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老政啊,你說朕能做好嗎?”

青年嬴政坐在略微蒼老的嬴政對面,露出他在朱襄面前也不會出現的躊躇不安。

他呆坐許久,離開瞭搖搖欲墜的夢境房間。

略微蒼老的嬴政睜開眼,也是幽幽一嘆。

第265章論跡和論心

四月底,天氣終於回暖。

朱襄刀劍還鞘,重新換回瞭鋤頭。

李牧繼續坐鎮江淮平原,給秦王政派來的地方官當老大當靠山;朱襄在各地修復在戰時荒廢的灌溉水利,指導農人耕種。

因為楚地寒凍災害嚴重,雪姬為瞭養育小扶蘇,不敢來受災的楚地。但楚地所用禦寒物資都是由她籌備,棉花棉佈不斷運往楚地,救瞭不少人的命。

楚地因為之前的“棉佈戰爭”,貴族將所有過錯都推到瞭棉花上,說棉花是“災禍之種”,因為種瞭棉花才導致楚國饑荒,所以楚地的棉花大多都拔瞭。楚人對棉花有偏見。

遇到寒凍災害時,有些貧寒士人和過分迷信的楚人寧願自己凍死,也不肯用棉花棉佈。

對於這些人,朱襄也隻能放棄助人情結。

秦王政給朱襄寫信,說登基後會連續三年發求賢令,讓天下士人來咸陽考試做官。

在這些士人來咸陽前,要先經過當地郡縣考試審核推薦。“學院——學府——學宮”三級考核推薦制度要借著秦王這三年求賢令,推行到全國。

秦王政在江淮平原建立瞭兩個郡。朱襄正好在江淮平原修復楚地的農耕基礎建設,兩個郡的學府一級的考核,都交給朱襄負責瞭。

朱襄根據在楚國貧寒士人寧願凍死也不用棉花棉佈的事,想好瞭最後一道策論大題——“根據楚國貴族為瞭賺錢強迫楚人種棉花造成饑荒,最後將鍋全部推到棉花上,導致楚人凍死也不用棉佈一事,從‘天災人禍’角度寫一篇規勸國君的策論”。

朱襄順便把這個題目寄給瞭秦王政,督促秦王政也寫一篇文章。他要檢查秦王政有沒有荒廢學業。

秦王政看到信後,雙手交叉,下巴擱在手背上:“寡人都快當秦始皇瞭,為何還要寫功課?”

張良和蒙毅各做各的事,都不理睬嘟囔的秦王。

嘟囔歸嘟囔,秦王政還是撿起瞭書本,認認真真準備寫策論。

自己給自己獻策.jpg。

秦王政還從朱襄給他佈置的功課獲得瞭靈感,想好瞭他在咸陽宮取士的策論題目——“天行有常”。

“秦國和其他六國同在一片地方,經歷的都是同樣的天災,為何秦國越來越強盛,六國越來越衰弱?”

這不是簡單吹捧秦國幾句就算完事。秦王政要考核的是士人對秦國救災具體措施的瞭解,以及能不能推陳出新,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用這個題目,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政治原因。

“天行有常”是荀子最主要的政治觀點。秦王政在秦朝建立後第一次取士就用荀子的觀點,等於承認瞭以荀子為主的那一派儒傢學說治國在秦朝的“正統”。

秦朝將來肯定百傢兼收,但對外不能這麼說。他必須拿出一個“統一思想”。

根據朱襄的“劇透”,儒傢思想能貫穿華夏文明兩千多年,其“聖學無所不包”的特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奠定基調,百傢思想中適合秦朝的,都可以納入秦朝官方的“新儒學”來用。

就算是秦朝傳統的法傢思想傳統,呵,法傢現在的領頭人是誰?是韓非,是李斯,那都是荀子的弟子。

隻要荀子還在,儒傢法傢就不敢撕破臉。

這也是荀子哪怕渾身老病,活著可能比死瞭更難受,但仍舊咬緊牙關活著的原因。

他現在不能死。

他必須活到秦朝建立,奠定儒法合流的基調,才能將這個重擔交給朱襄。

待朱襄四十過半,從年齡資歷上都無可挑剔後,又有自己這個先行者為朱襄承擔首創的壓力,朱襄才能一枝獨秀鎮壓百傢,使百傢徹底融合。

人過於衰老之後,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骨頭脆得打個噴嚏都會疼,喜喪是解脫。

但荀子還不能到解脫的時候,他隻能硬撐著,撐到粉身碎骨,再也撐不住的那一刻。

秦王政知道荀子心中憋著的那口氣,知道荀子現在活得很艱難,但他什麼也做不瞭。

夢境中的自己曾奢求長生,舅父告訴他,求長生者反而短壽。

人總有一死,就算是神奇的舅父也一樣。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