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交流】

作者:昭靈駟玉 字數:2163

陳庶定用瞭“統一戰線”這個詞進行描述倒是一語中的,蕭宇此前接受媒體的專訪,目的就是為瞭達成“統一戰線”的效果,不然他可沒有那個閑工夫去接受媒體的采訪。

他的事情可多著忙著呢。

因為單器官克隆技術這個問題非同小可,確切的說是這一技術能夠實現人的壽命極大的延長,其給人類社會結構所帶來的顛覆式改變是極其深刻的。

壽命大幅延長的這個變量一出現,對人類現有的社會結構絕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絕非虛言。

得到瞭更長的壽命,這一好處也是要有代價的,這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問題,而且都很棘手。

別的先不說,就說對社保機制的沖擊就是極其巨大的,現在是的機制是六十多歲就領退休金,可如果退休群體能夠活兩百多歲,好傢夥,那現在的社保的資金量絕對支撐不瞭,絕對會被拉爆。

因為當初設計的時候可沒想過退休人員能夠領這麼長的時間,如果社保不做調整,繼續按照現在的規定執行,被拉爆是必然的,是毫無疑問的。

由此可見,衍生出來的問題很多很多,而且是可預見的。

但單體克隆技術蕭宇是決心要推進下去,因為這關系到未來長遠發展向太空宇宙擴展人類生存邊界的絕大之事,而人類的壽命太短是制約向太空發展的一個核心痛點。

這個時候“統一戰線”就變得極其重要瞭,否則阻力大的難以想象,蕭宇想把單器官克隆技術推出來這件事情就可能推進不下去,或者極其艱難。

而實現瞭在上中下層,實現瞭有錢人、普通人都支持,在這個層面達到瞭“統一戰線”之後,阻力就小很多很多瞭,因為大傢都想搞成,就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這就叫民意不可違。

決策者也肯定樂見其成,因為決策者說不定明著不搞,暗地裡也會保密的搞,壽命翻倍這種誘惑力可太大瞭。

各階層支持的聲音成為瞭主流之後,那不用偷偷摸摸的搞瞭,可以光明正大的推進,決策者當然是樂見其成。

卻說此刻,蕭宇聽到陳庶定這話,旋即說道:“主流聲音是支持,但既有主流,說明還是有非主流的聲音。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這當然是個好的開頭,但客觀現實也是不能忽略的,還是要謹慎樂觀的,前行之路依舊荊棘叢生。”

蕭宇補充道:“比如倫理層面,對生命的本質、身份的認同、對進化的幹擾等激烈的討論;法律層面,現在的定義不明、規范不明、權益保障短板突出,亟待完善。”

進而又說道:“尤其是在社會接受度上,公眾的認知不均、態度分化,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醫保政策、社會觀念等面臨著震蕩,這些問題可以先按下不表,但不代表不存在。”

這時,坐在蕭宇旁邊的楚今夢不由得說道:“說到社會接受度和公眾認知這事,前年我們業內同國外的學術界共同開展過一項涵蓋全球多個國傢和地區、樣本量達到數萬的總和調查,當時我也參與瞭調查的志願活動。”

楚今夢回憶著:“調查報告顯示,公眾對單體器官克隆技術的認知程度參差不齊,在發達國傢以及我國,約40%的受訪者表示僅聽聞過該技術名稱,但對其具體原理、操作流程及其潛在影響則是知之甚少。非發達國傢這一比例更高,約60%的公眾表示從未深入瞭解過。”

“而在專業知識層面,即便是在高學歷群體當中,能夠準確闡述體細胞克隆、基因編輯等核心技術環節的人也僅僅隻占瞭10%左右,這反應出瞭公眾知識普及的嚴重不足。”

停頓瞭片刻楚今夢繼續說道:“態度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公眾呈現明顯分化。約30%的受訪者對單體器官克隆技術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醫學發展的革命性突破,能夠拯救無數的生命,應該加速發展與應用。他們往往身邊有親友受到器官疾病的困擾,親身感受到器官短缺的無奈,因而寄予厚望。”

“另外35%的公眾對此則是持謹慎或擔憂態度,他們擔心技術風險,比如單體器官克隆的安全性、長期穩定性,以及可能引發的倫理混亂,害怕出現‘克隆人’等違背人性的衍生問題。”

顯然,楚今夢說的這部分群體是受到傳統倫理觀念影響比較深,對新興技術打破自然生育、生命繁衍的規律心存疑慮。不過蕭宇對此並不擔心,真把壽命延長翻倍的機會擺在他們眼前,到時候必定是口嫌體直。

楚今夢接著說道:“最後35%左右的公眾則是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等待更多科學依據以及社會共識的形成,其態度容易受到媒體報道、專傢解讀等外界因素左右,這也凸顯出瞭加強科普宣傳、引導理性認知的緊迫性。”

此刻,蕭宇聽到這話不禁略微驚訝的偏頭瞄瞭眼楚今夢,他突然發現這妮子還挺反差的,平常時刻挺搞怪的,這會兒居然展現出瞭這麼正經知性的一面,難道是導師在場,收著點兒瞭?

不過蕭宇也發現楚今夢在談及專業的事情,確實很專業。

片刻後,陳庶定點瞭點頭說道:“不錯,也正因為如此,蕭先生僅僅靠一段二十來分鐘的專訪視頻,就能在社會各界達成如此廣泛的‘統一戰線’效果更顯得難能可貴,不瞞你說,前天我跟幾個同行在聊這個事情,我們對外界的反應很驚訝。”

陳庶定進而延伸說:“單體器官克隆技術一直以來就深陷諸多復雜且尖銳的倫理爭議旋渦。首當其沖的就是生命倫理問題,克隆出的器官雖然旨在治病救人、攻克疾病,但從哲學層面審視,其本質引發深度思考。它打破瞭傳統自然生育與器官生成的模式,使得人類對‘生命’‘人性’地認知面臨挑戰。”

“克隆器官是否具有獨立意識或者潛在的人性特質,這一直以來就是學界和公眾熱議的焦點,如果未來技術發展使得器官克隆帶有部分意識感知,那將徹底顛覆現有的生命倫理持續,引發對‘人’的重新定義建構。”

……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