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車車的物資,從荊州府各郡縣運往陽關郡,同時還有不少的人,也紛紛趕往陽關郡幫忙,還有荊州府的各郡縣駐軍,也都乘坐駐軍車輛趕往陽關郡救災。
關於地方的房屋,謝瑯也給地方百姓提出瞭一項措施,那就是由朝廷給他們建房,每戶須得繳納三十兩銀子,這些銀子也不指望他們一下子繳清,可以分三十年繳納,每年至少要保證在一兩銀子的基礎上。
銀子結清之後,房屋的契書才會還給老百姓,沒還清之前,契書全部抵押在銀行裡。
這算是一筆比較劃算的買賣,畢竟每年一兩銀子,現在老百姓稍微節儉一點都可以賺到,等到日後物價上漲,依舊是這麼些錢,不會再增長。
而且給他們建的房屋都是兩層的獨門獨院,由地方知州府派人過來興建。
三十年後,這筆錢你沒有還清,房子就不是你的瞭,到時候會由銀行收回房屋,進行租賃,你須得自己搬傢,另尋住處。
如今大周土地國有制,老百姓有的隻是自己的房屋,現在沒有產權,隻要房屋還在你這個地塊,你就能祖祖輩輩一直住著。
一聽還得要錢,不少人都不願意,覺得朝廷這是變著法的和他們要錢。
三十兩銀子,他們得拼死拼活的幹多久。
有人覺得挺合適的,畢竟村子裡的人,能在這次災難中全部生存下來,已經是皇恩浩蕩瞭。
有的一傢子十幾口人,這十幾條人命,難道還不值個三十兩銀子嗎?
就算是你去大戶人傢,給別人做下人,每月也得有一兩銀子的月錢,三十年,夠你賺多少錢瞭?
更何況這個也不是朝廷強制性的,不想讓別人幫著蓋房子,你可以自己花錢蓋嘛,沒逼迫你不是嘛。
前三個月,官府都在各村的村口設立瞭粥棚以及臨時的棚屋給你住著,一日三餐都不用花錢,三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你傢裡收拾出一棟房子瞭。
想要新房的人,自顧拿著戶口本去官府在各村設立的辦公點去報名瞭,沒有分傢的,傢裡十幾二十號人,隻農耕地就有幾十畝,一年輕輕松松的能轉到一兩銀子,就隻是買菜,好些人傢一年能賺個小十幾兩呢,更何況朝廷都不收你的利息,你還想咋地。
那些坍塌的房屋,都有公門中人幫忙清理,收拾出地方還要抓緊時間加蓋新的房屋。
“爹,咱傢也要蓋新房嗎?”小泉村裡,一個漢子問他的老父親。
老人傢看著成為一堆廢墟的傢,心裡別提多疼瞭,尤其是地裡的糧食,今年指定要大減,好在這幾年朝廷仁義,糧食交稅少,傢裡足足存瞭六大缸的糧食,還是夠傢裡人吃到明年的,
老高傢全部人口加起來有十七個,他們夫妻倆生瞭三個兒子倆閨女,閨女都出嫁好些年瞭,他們傢也沒有分傢,就和三個兒子一塊住著,下面還有九個孫子孫女,一傢子熱熱鬧鬧的,雖說也有摩擦,卻也都不是什麼大事。
“先去看看新房啥樣。”高老漢招呼大兒子,往村口的辦公點去瞭。
父子倆過來的時候,外邊已經等瞭十好幾戶人傢,瞧見高老漢,不少人都互相開口打招呼。
“五叔也要蓋新房?”
“還不曉得呢,先看看這新房是啥樣的。”高老漢嘆口氣,走進瞭臨時搭建的辦公點,裡面擺放著兩張書桌。
他們排著隊,輪到他們的時候,坐在裡邊的年輕人笑道:“老叔也要蓋新房?”
“先看看新房是啥樣的行不?”高老漢抖著笑問道。
“行。”年輕人將桌上的圖紙擺在高老漢面前,“要是由朝廷給你們蓋房,統一都是這樣的。兩層樓,上下總共六間,還有左右各三間的廂房,加起來共有十二間,後面可以養雞鴨豬樣,前面就是個挺寬敞的院子。”
還別說,高老漢一眼就瞧上瞭這個兩層的小房子,這張圖瞧著就讓人愛不釋手。
要是真等著蓋好瞭住進去,那還不得舒服死啊。
“我傢全部有十七口人,這……”高老漢猶豫瞭,“這恐怕也不夠住啊。”
“那就要兩套,隻是每年須得繳納二兩銀子,當然房契也是兩本,老叔傢裡有幾個兒子?”
“三個!”高老漢心動卻又拿不定主意,“這要是真要,就得一氣兒要三個屋子,不就是跟分傢一樣嘛。”
年輕的公務員笑道:“分開不也挺好的,住在一起難免要吵吵嚷嚷的,再說看老叔您的條件,想來三個兒子都是孝順的,給他們分開,各自拿銀子,您和老伴也就不用出銀子瞭,三傢一塊輪著住,誰傢做瞭好飯就去誰傢吃,等您和老伴年過五十歲,三個兒子每月都得給您二老一筆錢養老,生病瞭也是三傢均攤。房子連在一塊,想想不也挺好的嘛。”
別說,高老漢真的心動瞭。
隻是分傢到底是大事,老話說父母在不分傢,在他們村子裡就沒聽爹娘在就分傢的,這都是不孝順。
不過日後孩子大瞭,早晚也是要分開的,況且蓋三座連載一起的宅子,瞧著就氣派,每年各傢隻需要拿出一兩銀子,怎麼看怎麼合心意。
“小老兒我能不能回傢合計合計?”
“能,我們倆要在小泉村停留半個月,您老這半個月裡,啥時候來都行。”
不管高老漢怎麼想,他身邊的大兒子卻很心動。
回到自傢廢墟那裡,其他的人還在廢墟上翻找埋在裡面的物件兒。
看到高老漢回來,高老太走過來,“咋樣?你是想自己蓋房,還是……”
“讓孩子們先過來,咱們商量商量。”
他一發話,傢裡的兒子兒媳都過來瞭,孫子孫女一開始也想聽,被高老漢給打發去旁邊玩瞭。
他把在辦公點打聽到的事情,和三傢一說,三個兒子都動瞭心思。
住在一起有摩擦不假,但是也從沒有不和調和的矛盾,妯娌相處的也挺好,高老漢老夫妻也大多是不怎麼偏幫,雖說老兩口是大房養老,可是二房三房每年也是要給糧食和錢的,隻是不如大房操心勞力。
小兒子大孫子,老兩口的命根子。
高老漢夫婦疼小子不假,可是二房夫妻倆也沒有壓著,一碗水即便是端不平,卻也大差不差,這點三傢都不怎麼計較。
況且二房還有個大孫子呢。
聽到房子是上下六間,還有六間廂房,三傢都心動不已。
想開口卻到底是存著忌諱,生怕老兩口因為三傢要分開單過,心裡不舒服。
高老漢也不傻。
“一座屋子不夠咱們傢裡住的,兩傢的話等我和你們娘沒瞭也沒法分,所以咱們就要連著的三傢,蓋好之後,你們各傢每年自己還那一兩銀子。”
高老漢說罷,看到三傢兒子兒媳那期待的眼神,心裡有些酸酸的,卻並不多難過。
“我和你們娘,就和老大傢的住一塊,每年你們兩房給我們送來糧食,錢的話每月給點,我們老兩口病瞭,花的銀錢三傢一起出,咋樣?”
“都聽爹的。”大房肯定沒意見,畢竟在老百姓的心裡,長子養老這都是規矩。
要是繞過瞭長子,跟著次子或者是其他的兒子,長子肯定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能分瞭傢,自己個兒單過,二房和三房哪裡能有意見,也都忙不迭的答應下來。
至於老太太沒說什麼,傢裡大事都是高老漢做主,反正高老漢去哪裡,她就跟著去哪裡。
傢裡三個兒子都是老實肯幹的,分瞭傢也能過上安穩日子。
商量好之後,高老漢就帶著三個兒子再次去瞭辦公點,蓋房子須得戶主出面,簽字蓋章。
找的開始之前的那個年輕人。
看到高老漢帶著三個人過來,笑著招呼他們坐下,然後取出三分契書。
契書都是現成的,且一式三份,一份戶主自己保留,一份在地方縣衙,另一份在銀行裡。
銀行裡保留的是正本,縣衙和戶主自己保留的是副本。
日後房屋的交易,必須得有正本,副本是無法交易的,即便是私下裡買賣交易瞭,也做不得數,須得將銀行的錢款繳清之後,才能正式具有法律效力。
副本是相對易於保存的紙張,而正本瞧著就很美觀,紙張厚實且硬度適中。
“老叔,咱們的這套兩層的屋子,隻給你蓋房子,裡面也都塗抹好瞭,到時候你們隻需要自己購買傢具就可以瞭。這個位置是廚房,灶膛後面有個遮擋的厚鐵板,天氣暖和的時候鐵板是封住的,到時候天氣冷瞭,可以把後面的鐵板拿掉,燒火做飯時的熱氣就會在整個房子裡面到處竄,到瞭冬天,傢裡所有的屋子都是暖乎乎的,再也不怕過冬瞭。”
不止是高老漢,就連高傢的三個兒子都聽得一驚一乍的。
這也太好瞭吧?
誰不知道冬天有多難過,哪怕你房子蓋得再牢固,那冬天裡也會漏風的。
每到瞭天寒地凍的時候,晚上睡覺都得摟著睡覺,不然得凍得全身發抖,大半夜都睡不好。
簽訂瞭契書,父子四人就美滋滋的離開瞭。
房子都會在三個月內建成,這次來的人很多,其他州府也派人過來幫忙瞭,整個陽關郡及笄瞭幾十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荊州府各處駐軍,其他的都是來這裡幫忙修蓋房屋的。
臨時的棚屋已經建好,老百姓都各自找瞭位置住進去。
高老漢一傢幾乎每天都要去自傢的宅基地溜達兩趟。
短短六七日的時間,自傢的三棟宅子的地基就已經起來瞭,因為人數多,高傢一傢人也會過去幫忙,不然他們閑著發慌,而且自己參與的話,心裡也更踏實。
天氣更冷瞭,一些自己蓋房子的,也就隨便收拾一下就搬回去住瞭。
預約瞭新房的,還居住在棚屋裡,可是瞧見那一日日逐漸成型的新房,心裡的喜悅難以言喻。
一些個沒要房子的村民,瞧見這一棟棟兩層的小樓,心裡雖然羨慕,可是想著不用背負三十兩的債務,也在心裡找到瞭平衡點。
哪怕是平衡瞭,心裡還是會羨慕,這是肯定的。
以前都是一個起點,現在他們還住著草房或者是建議的青磚房,可其他的人卻住著兩層的小樓房,心理落差一時半會的很難找準位置。
因為蓋房子的人多,再加上高傢六七口人也上去幫忙,前前後後一個半月的時間,房子終於建好瞭。
三座上下六間的兩層小樓,就這樣出現在他們面前。
外墻是白石灰和青磚上下堆砌,幹凈漂亮且整潔,院中的地面和屋子裡也都是水泥鋪成的,關鍵朝廷還給他們都安裝瞭玻璃窗戶。
高老漢瞧著面前的房子,手腳都不聽使喚的一直打哆嗦。
他沒想到自己有生之年還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
之後三傢分瞭分,大房住中間,其他兩個兒子住在兩邊。
這也是為瞭方便老夫妻倆,到時候兩傢做瞭好飯,可以直接踩著凳子,順著墻頭送給二老嘗嘗。
尤其是二樓的大陽臺,三傢的兒媳婦都很喜歡那個位置。
他們都準備在其中一個陽臺裡面的房間,當做寢室,這樣晚上還能走到陽臺上看看景兒。
村子裡其他的小樓也相繼落成瞭,全村三百來戶人傢,出現瞭小兩百的新房,有的也趁著這個機會分開單過,比如像高老漢傢裡這種情況,有的人口少,就直接住在瞭一起。十二間房,十口人之內還是能夠住得下的。
趁著這點時間,高老漢一傢人,也去瞭縣裡找人打瞭幾套傢具,原先傢裡的傢具也有能用的,因此采購的傢具並不多,卻也花瞭不老少的錢。
新傢新氣象,沒有點新傢具,也不像話。
入冬後的第三場雪,輕輕飄落,高傢人都各自搬到瞭新房裡。
搬進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柴火燒鍋灶,去去新房裡的濕氣。
大房傢裡,大兒子挎著一個大柳條筐,去自傢的柴火堆裡帶進來一筐玉米秸稈,拎著一條小板凳去瞭東廂的灶間裡,開始燒火。
這口鐵鍋是從廢墟裡扒出來的,當然鍋蓋是沒法用瞭,鐵鍋卻好好的。
以前鐵鍋很多人傢傢裡都沒有,就是因為價格太高,依舊用著陶器做飯。
同時對於菜刀的管控也很嚴,有時候想要買一把菜刀,都得來來回回的去衙門裡奔波好幾趟。
新帝登基後,這方面就放松瞭,鍋鏟刀斧之類的,每傢都能買。
關鍵是價格也便宜許多。
高老太去自傢的自留地裡摘瞭一些菜,回來後兒媳婦燒火,她掌勺。
最開始的鍋灶不好燒,一頓飯下來弄得廚房裡到處都是煙,嗆人的很,不過等多少幾次就好瞭。
“奶奶,娘,傢裡暖和起來瞭。”大房傢的兒子興沖沖的來到廚房,樂不可支的喊道。
大房傢裡三個孩子,兩兒兩女,二房傢裡是一兒一女,三房傢則是一兒兩女。
高老漢夫妻倆住在一樓的寢室裡,主要是倆人年紀大瞭,每天上下爬樓身子也遭不住。
大房兩口子和兩個兒子住在二樓,倆閨女則是住在西廂的三間房子裡,屋子裡住的正好。
東廂這邊則是一間廚房和一間雜物間。
謝瑯是在十一月份回到京城的,這次的災情處理的及時,接下來的後續也不需要謝瑯在那邊盯著,相信荊州知府定能夠處理妥當。
許久未見到小太子,一進勤政殿,那小娃娃就如同一枚小炮彈似的,飛快的沖進瞭謝瑯懷裡。
“母皇,可算回來瞭。”
緊急情況:被強打不開瞭,請記住新域名,或者返回首頁下載本站APP終身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