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4章蒙古告示
話音剛落。就見蒲壽庚和蕭天急匆匆入內。我們前往龍虎山之事兩人都知道。但中途又去瞭趟帝王谷。往返時間增加瞭一個多月。這就不是他們所知道的瞭。因為如此。也讓他們著急不已。
“見過公子。”
“恩。蒲會長。蕭天。靈兒遇到一點麻煩。暫時失去瞭記憶。所以在紅會的工作需要你們重新教一遍瞭。”
“失憶。”蒲壽庚臉上閃過一絲驚訝之sè。不過很快便恢復瞭常態。道。“公子放心。方姑娘天資聰穎。隻要一點就通。”
蕭天也道:“是啊。第一時間更新公子盡管放心。論天資。我們自認都不及方姑娘的。”
“恩。這點我也相信。”我又指著林瑩道。“蒲會長。這位林瑩姑娘是我的朋友。今後就跟著靈兒在紅會做事。明天你給安排下具體事務。”
“是。公子。”
“蕭天。獅峰商行的近況我大致已經瞭解。你做得很好。你和靈兒、林姑娘先說說紅會的情況。蒲會長。去你屋裡。我有事找你。”
在蒲壽庚屋裡。我詢問瞭一下近兩個月來泉州蒲氏商行以及整個泉州港的出口狀況。蒲壽庚雖然說得很簡單。。卻也是說得眉飛sè舞:“公子。形勢一片大好。根據我們預計。今年傳統貨物的出口額將增長四成左右。而新貨物的訂單更是應接不暇。不少海外商人甚至帶著黃金到泉州港等貨。最為久遠的一張訂單已經要到明年中旬交貨瞭。更令人興奮的是。利潤也在成倍地增長。”
再過兩個多月就是新年瞭。不少跑長途的海船都會停運。因此九、十兩個月是一年中出口業務的旺季。到瞭十二月份。出海的船隻就會很少瞭。進出港口的大多是來自國外的船隊。
“蒲會長。那你知道其他兩個商貿港口的情況嗎。”
“公子。第一時間更新廣州港和明州港也都是一樣。相對於去年。都有瞭大幅度的增長。一個字。‘旺’。”
“恩。很好。蒲先生。你的功勞。我自會記得的。”
“公子見外。能得公子賞識。實為浦某之幸也。屬下雖為西域人。但自幼長在大宋。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大宋之人。能為公子的大宋效力。屬下及整個浦傢自會鞠躬盡瘁。心甘情願。”
蒲壽庚的言語表達瞭他對我的臣服。隻要是我的大宋。他就會效力。換句話說。蒲壽庚可以忠於我。但並非忠於大宋。
兩個月來。寧坤宮還是第一次這麼熱鬧。
謝道清為瞭替我接風。將我的妃子們也全部叫上。十來人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張大臺上。吃著謝道清備下的大餐。
聊過傢常。我道:“母後。正如趙葵所言。朝廷大臣中最老的一批是和趙葵、何基同時代的人。都已在八旬左右。中堅力量也就是各部尚書。除瞭馬廷鸞、廖瑩中和范文煥外。其他的江萬裡、葉夢鼎、陳宗禮、湯漢、馬光祖等人都是年近七旬之人。所以我打算在各部增設一名尚書助理。一邊向老臣學習。一邊來輔助這些老臣做事。母後。。你覺得可行嗎。”
謝道清道:“當然可行瞭。人老瞭。雖然經驗更足。但jīng力卻是跟不上瞭。今。官傢大刀闊斧地變革朝中各種政務。年長者有時還真反應不過來。就像母後在批閱奏折時。很多時候都不及玖兒迅速。”
全玖不好意思道:“太後。您這是考慮周全。所以才會多耗時間的。”
謝道清笑道:“玖兒。官傢不是說過。時間就是生命嗎。”
全玖道:“是說過。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
“官傢。你今年才二十多歲。應當有一批和你年齡相仿者環繞在你左右。不然。再過十來年。像葉夢鼎這批大臣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瞭。哪裡還能做事呢。更何況。年長者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會遠遠慢於年輕者。他們有時會成為官傢你實施變革的阻力的。”
有瞭謝道清的支持。我更加堅定瞭提拔年輕官員的想法。
我點點頭道:“母後。這事我會盡快提到rì程上。”
吃完飯。我也沒有多做停留。禦書房內畢竟還有不少積壓的奏折需要我批示。
次rì的朝會上。我著力表揚瞭所有的大臣:“各位愛卿。在這一個多月裡。盡管朕沒有上朝。但各部各司的事務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並沒有因為朕不在你們身邊督促。你們就有所放松。這是官員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朝廷走向正規化的標志。對此。朕頗感欣慰。今天已是十月中旬。眼著。一年又要結束瞭。咸淳二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不僅延續瞭咸淳元年以來的變革。更是咸淳三年的基礎。因為咸淳三年年底就是朕預測的漢蒙戰爭的開始時期。雖然。今年形勢喜人。卻也迫在眉急。大傢務必不可放松。仍要保持現在這種旺盛的鬥志。再接再厲。為咸淳二年畫上一個圓滿的收官符。”
“是。陛下。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各位愛卿。第一時間更新有本請奏。”
陸秀夫有些著急道:“陛下。臣有本奏。”
“請講。”
“陛下。昨rì接到蒙古方面傳來的消息。忽必烈於九月二十九rì正式公佈瞭蒙古南征將領的名單。”
“是嗎。念。”
“是。陛下。”陸秀夫記憶力甚強。一字不漏地將忽必烈的昭告背瞭出來。“蒙古大汗忽必烈昭告天下。天下之勢。分久必合。今南朝氣數已盡。猶如垂暮之老人。腐朽不堪也。而我蒙古則是蒸蒸rì上。實乃清晨之太陽。上承天命。必將一統天下。。為早rì實現南北統一之大業。本汗特此任命。阿術為征南大元帥。真金、史天澤為正副監軍。伯顏、張柔、阿裡海牙、合丹為副元帥。董文炳、趙璧、劉整、綦公直、郭侃、阿塔海、昔剌木、忽刺、奧魯赤及孔元為征南十大都指揮使。阿刺罕和張弘范擔任左右先鋒。帝師(未署名)為行軍軍師。姚樞為行軍參議。統領東、中、西三路大軍。合計人數五十萬。隨時準備南下滅宋。”
“五十萬。”不少大臣開始嘀咕起來。要知道蒙古人前兩次攻宋。最多也就派出二十萬人馬。
“這麼多將士。阿術、張弘范、伯顏。。呵呵。全是蒙古名將。這算是示威嗎。”我笑笑。“陸愛卿。從速著人將這些人的詳細資料調查清楚。還有。那未署名的帝師是誰。也需重點查清。來。大戰就要來瞭。”
“是。臣遵旨。”陸秀夫道。
不過。在陸秀夫心裡又多瞭一個疑問。為何陛下會提及伯顏和張弘范。阿術倒也罷瞭。十年前蒙古征服大理時。便已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另外兩人在蒙古似乎並不出名。遠不如張柔、董文炳等人。
“陛下。臣文天祥有本啟奏。”文天祥出列道。“陛下。農業部尚書趙葵大人因病告假。並提出辭呈。請陛下指示。”
“此事朕已知道。農業部侍郎楊棟。”
“臣在。”
“楊棟。朕命你以農業部侍郎之職暫行農業部尚書之權。”
“是。陛下。臣遵旨。”
“好。各位愛卿。朕再來說說當今的漢蒙局勢。忽必烈的公然挑釁。也就表明瞭。宋蒙大戰為時不遠瞭。近一兩年。我朝變化甚大。國力逐漸恢復。同時。蒙古人也一樣在變革朝政。忽必烈重用瞭一大批原金國漢人。其國力也超過瞭蒙古汗位爭奪前的水平。目前。宋蒙雙方都在搶時間。都想在大戰爆發前積累起足夠的財力物力。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各位都要有思想準備。這一戰必將是我朝和蒙古的生死之戰。南北對峙的局面很快就要打破。蒙古忽必烈是不會允許南北共存的。當然。朕也不允許。”
“自太祖太宗打下我大宋江山以來。一直深受遼、金、西夏、蒙古的窺視。三百年來。大多數時候。我朝的對外國策都是采取以和為貴的方式。結果呢。敵對國得寸進尺。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小小的金國竟然占領瞭我們北方的大片土地。雖有高宗南渡。保住瞭我朝的半壁江山。但靖康之恥。至今未雪。三十年前。先帝北伐。卻因種種原因。失敗而歸。於是有人認為先帝過於激進。不該和強大的蒙古鐵騎硬對硬。還給瞭蒙古人南侵的借口。之後。對於端平入洛的對與否。我朝一直爭論不休。朕在此明確指出。端平入洛本身是絕對正確的。”
我越說越來勁。繼續道:“當時。金國已滅。蒙古暫未穩定。出兵乃是恰逢良機。但是。由於那時的朝中。出現瞭兩種相反的聲音。導致瞭我軍在戰與不戰之間顯得猶猶豫豫。先帝制定的戰術根本無法貫徹執行。各軍之間無法協調。各自為政。後勤補給也出現瞭斷檔。這就是失敗的根源。接下來的三十年間。蒙古人越打越強。而我朝卻隻能陷於長期被動的防禦中。蒙古方面有不少人認為。我朝被滅隻是時間問題。因為。沒有一座堡壘能夠保證永遠不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