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行漢法,開科取士……”
忽必烈的眉頭擰成瞭一團,現如今大蒙古的分裂,一多半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漢法”。♀在黃金傢族的大部分成員看來,忽必烈的行為處事太漢化瞭他會說漢語,喜歡住在城裡面,讀過不少儒傢的經典和漢人的兵法,身邊還有一堆出謀劃策的漢儒。
不過這一切還不是最讓黃金傢族大人物們反感的。實際上失瞭蒙古傳統的黃金傢族汗王並不止忽必烈一人。蒙古的文化底蘊太差,在成吉思汗之前連文字都沒有。大汗傳個旨都要先編成歌,讓傳旨的官員唱熟瞭,免得他們忘記。這樣的文化底蘊,當然容易被在文化上領先的民族同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固守蒙古傳統就是固守落後。黃金傢族的人物又不呆傻,自然知道這些道理。
但是,漢人的法度和突厥人、天方教、喇嘛教、基督教的法度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漢法對大一統有一種非常執著的追求!而大蒙古國政治體制的基礎卻是分封制。如果忽必烈成為大汗並且施行漢法,那就很有可能在將來施行“削藩”。雖然不見得能削瞭擁有遼闊地盤和無數臣民的西道宗王們的藩。但是忽必烈至少會謀求一個包括瞭蒙古本部、東道四王兀魯斯和北方漢地再內的統一的“大汗帝國”。
同時,忽必烈還會根據漢人的法度,將這個“大汗帝國”變成自傢的財產,而不是黃金傢族的共同財產。未來的大汗將會由忽必烈的子孫世襲,而不是在黃金傢族中公推。
這就等於剝奪瞭黃金傢族其他成員在中央兀魯斯中的“股份”!忽必烈因此被黃金傢族的成員厭惡也就不奇怪瞭。人傢本來的地位類似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是可以選皇帝大汗的,結果被忽必烈搞成瞭無權染指中央權力的藩王。如果不是實在夠不著。估計這些藩王都要讓忽必烈給圈養起來當寵物玩兒……
至於忽必烈本人念過多少儒傢的書,身邊有幾個漢人儒生當參謀,都和黃金傢族的其他成員沒有什麼關系,也不會因此遭到那麼多人的反對。
歷史上,除瞭忽必烈自己“封”的旭烈兀之外忽必烈為瞭取得旭烈兀的支持,將波斯和大食封給他當汗國瞭,幾乎所有擁有兀魯斯的蒙古汗王都反對過忽必烈。這傢夥這麼遭人恨,就是因為試圖組建一個統一的,帝位世襲的“大汗帝國”。而嚴重侵犯瞭大部分蒙古宗王的利益!
而忽必烈會如此行事,除瞭“漢法”對於擴大和維護君王的權力非常有利之外。就是為瞭取得漢地中上層(通俗些說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支持,好最大限度壓榨出北方漢地的力量,同時又能化解南方宋國中上層的抵抗意志……
所以說,漢法對忽必烈來說,就是一柄雙刃之劍。如果沒有漢法他就是第二個蒙哥,可以比較順利當選大汗,但是無法建立起蒙元王朝,更不用說滅亡中國瞭。
而如今的忽必烈。處境遠比歷史上要艱難。原本大蒙古國和忽必烈統治的基礎武力,如今已經證明比不過新崛起的陳德興。
而在大蒙古的武力顯示出衰弱之後,忽必烈統治北方漢地的基礎漢侯,也出現分化。實力位居漢侯之首的益都李璮已經公開打出瞭反旗!濟南張榮、徐州李杲哥、邳州張邦直等人已經舉兵響應。史天澤、董文蔚、李毅奴哥和戴曲薛等人則態度曖昧。
雖然李璮的起兵後的反應如歷史上一樣遲鈍。並沒有以優勢兵力撲擊燕雲。而是在浪費時間和各方漢侯勢力交涉,拉攏他們一塊兒造反。但是由於陳李同盟的存在,忽必烈根本無力撲滅李璮。隻能眼睜睜看著他挖自己的墻角!
面對這樣的局面。忽必烈如果不甘心坐以待斃,那麼就隻能鋌而走險。采取更加激進冒險的措施。
忽必烈必須要賭命!去不剌川阿裡不哥大營是賭!稱帝,行漢法。開科取士同樣是一場豪賭!
如果他的“漢化”沒有取得北地漢人中上層的支持,卻又讓他失去瞭蒙古人的愛戴。那他和大蒙古國都會萬劫不覆!
“可是吾常聽人言:遼以釋滅,金以儒亡!”
忽必烈沉默半晌,再開口說出的卻是遼金兩朝廢亡的教訓。這不是忽必烈總結的,而是金亡蒙興之時,北方漢地社會上通行的認知。
女真的敗亡,就是因為遵奉儒傢而喪失瞭女真的蠻勇本性!
姚樞聞言,和身邊的劉秉忠對視一眼。姚樞笑道:“若女真法度可行,熙宗、世宗、章宗又何苦行漢傢制度?金雖以儒亡,但畢竟有大定盛世和明昌之治,此皆是漢法儒傢的功勞。”
劉秉忠道:“現在若不行漢法,遼東女真入八旗,北地漢侯歸李璮,大汗所有不過十餘萬蒙古壯士,真的能用他們克陳滅李麼?”
忽必烈嘆瞭口氣:“原來金行漢法,尊儒傢乃不得已也!”
同樣的問題,忽必烈早在十幾年前就問過,那時他隻是將金以儒亡看成教訓。現在卻知道那是女真武力衰弱之後不得而向北地士大夫讓步!
是女真武力衰弱在先,行漢法尊儒學在後!
而如今,由於陳德興、李璮的崛起,蒙古的武力相對而言便衰弱瞭。沒有瞭壓倒性的武力,那麼蒙古人再要想維持中原的統治,自然就要依靠士大夫瞭。
當然,行漢法、尊儒傢未必能幫著忽必烈振興局面。但是不這麼搞,肯定是死路一條!
“若蒙古不從,如之奈何?”忽必烈思索著又問。
就他個人而言,隻要能克陳滅李,一統天下,行什麼法,尊什麼教都無所謂!但是草原上的蒙古人卻未必肯賣漢法的帳。
姚樞回答道:“以蒙禦儒,以儒禦漢,蒙古為本,漢儒為輔。蒙古與士大夫共天下!”
忽必烈沉默半晌,最後點瞭點頭:“此事容我再想想,等我解決瞭阿裡不哥,便做決斷!”
……
遼東,故蓋州,建安廢城。
現在已經是莊水之役後的第四天,整整四天,陳德興的大軍都在日夜不停地追擊塔察爾兒的敗兵。直到今天中午,陳德興的中軍開進建安廢城,才下達瞭休整一日的命令。
現在雖然是白天,但是整個城池卻猶如睡城,除瞭極少數人還睜著眼睛,大部分人都在呼呼大睡。
而身為三軍統帥的陳德興,此時卻和趙復一塊兒在巡城他在來建安廢城的路上,已經在一輛馬車上小憩瞭一會兒,現在還能壓住睡意,和趙復討論戰勝以後的治遼之策。
塔察兒已然慘敗,光是在莊水之役中斬獲的首級便超過一萬五千!俘虜也多達八千,除瞭洪福源所部,蒙古俘虜也過瞭一千。這幾日,陸續上報的斬首和俘虜又有兩千之多!隻是沒有獲得塔察兒和霍圖的首級,劉孝元和郭守敬也蹤影全無。
不過即便沒有抓到塔察兒、霍圖等人,是役也算是決定性的大捷瞭。
塔察兒的精銳損失慘重,今後頂多就是退居遼北草原和陳德興對峙周旋,在戰略上由攻轉守。遼東半島、高麗半島甚至遼西走廊,都極有可能被陳德興奪取。
陳德興開國遼東的構想,很快就要實現瞭。但是開創一個國傢比建立一支軍隊要復雜的多!一個國傢要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復雜問題,軍事隻是一面,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是幾乎和軍事一樣重要的。而在一國鼎立之初,又是創建各項根本制度的時候。這個時候創立出來的制度,往往影響深遠,有時候會持續數百年。
如果沒有安排好,那就會變成遺害數百年的弊端,有時候還會成為國傢滅亡的根本原因。譬如大宋的以文禦武,明朝的以文禦武和軍戶制,滿清的八旗為本,都是國傢的根本制度,在一定時期讓國傢強盛,後來又成為國傢衰亡的原因。
而所有的重要制度安排的根本都是利益的分配!
一個國傢的利益要如何分配才能讓足夠多的人成為政權得以維持的基礎,同時又能將整個國傢引向積極和上進的道路上去,這才是國傢根本制度安排的關鍵。
而陳德興現在有瞭立國的條件,自然開始安排各種將會影響國傢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制度瞭。
“大王,如今北地招討司治下的土地、人口日多,勢必要設立州府郡縣,管轄地方,收取稅賦,還需……培植基礎。”
趙復掰著手指頭,一一給陳德興講述著將要實行的種種。過去陳德興雖然擁有挺大的名號,什麼招討司,什麼節度使司的。但是治理的地盤卻不大,就是高麗沿海幾個小島,還有臺灣島的淡水市舶務、澎湖島和崖山島。實際上需要管理的民政商務非常有限,除瞭軍隊之外,陳德興的政權也沒有什麼統治基礎可言。
而現在,陳德興儼然將要開國遼東,將來還要入主中土,那就必須要考慮國傢的統治基礎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