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宿命之敵 三

作者:大羅羅 字數:3150

“地盤大瞭,的確需要花功夫治理……”

陳德興和趙復步上瞭建安廢城的城墻,望著城外的蒼茫大地,頗有些感慨,“此處本是人間繁華樂土,自戰國時起,便是吾華夏先民的傢園,如今卻是一片荒蕪。不過……荒蕪也有荒蕪的好處,如同一張白紙,可任憑發揮。”

“大王已經有瞭腹案?”趙復笑問。對於這位明王殿下的辦法,趙復是很有些佩服的。

“有一些想法,”陳德興輕輕拍著斑駁的城墻垛口,思著道,“乃是從周制而建,如今欲立國設官,統治地方,自然也要參考周制。”

“周制?”趙復皺眉,“大王的意思是要分封諸侯?”

陳德興笑瞭笑,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抄,如今的天下畢竟和西周不同,照抄周制是不成的。但是應該取其精華。江漢先生,您知道周制的精華是什麼嗎?”

這個……還真不知道!雖然儒傢自打誕生之日起就喜歡吹捧周朝,但是身為真正的大儒,趙復是知道那些吹捧的話兒不能當真。周制若真有什麼精華,又怎麼會不為後世所用?

£“是分封嗎?”趙復想瞭想道,“臣魯鈍,隻能想到分封。”

“是自治。”陳德興笑道,“周之精華,乃是國人議政,地方自治。《周禮》曰:君要朝國人,有詢。乃是詢國危詢國遷詢立君。《左傳》又曰: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工獻藝。《論語》也說:天下有道,庶民不議。可見周之國人是可以議政的。至於周之分封為何?其目的還是在於將君王難治之遠荒地方,交由封君自治。這國人議政,地方自治,乃是周制之精華!吾從周,當使國人有議政之權,當使地方有自治之權。”

這是真的?趙復愣瞭又愣。這國人……要是有瞭議政之權,君王的權柄不就小瞭?這地方要是有瞭自治之權,朝廷的權力不就小瞭?

現在陳德興是在和趙復商量怎麼管理自己的地盤。不是在商量怎麼折騰大宋朝……這國人議政地方自治難道真的要在陳德興的地盤上面實行?

“大王真的要行周制?”

“自然要行的,”陳德興拍瞭拍城墻垛口,半開玩笑道,“吾乃是真儒,不似南北漢地一幹偽儒,口稱宗周之仁而行秦法之暴。自秦以來,國傢治亂循環,天下幾將傾,究其根本。皆在地方無自治,國人不議政。一國之權,皆在天,天下萬民。皆是奴仆!

而天……雖稱英睿聖明,其實多長於深宮婦人之手,頂多略通權術馭臣之法。對於天下諸多事務。根本一竅不通,非常容易被奸佞小人蒙蔽。所以這天下名義上是天治理。實際上就是一**臣小人在為禍。

在吾看來,與其讓奸臣小**國。還不如讓國人議政,地方自治呢!”

說的好像很有道理!趙復微微點頭,這個明王的確有點兒門道。一眼就看出瞭漢傢天下千年以來的弊端所在——皇帝老多半的昏君,滿朝朱紫大多是奸佞。

“大王口中的國人是……”趙復當然知道“國人”和“野人”是怎麼回事兒瞭。

周朝隻有國人議政,並沒有野人議政——實際上就是一種原始的精英民主。所謂中國沒有民主傳統的說法是偏頗的,隻是傳統雖有,但已經失去瞭兩千多年!

“國人是士!”陳德興道,“士乃是國傢之基,當可議政治,理地方。”

陳德興要搞的當然不是一人一票的西方民主,而是周朝的國人議政,是貴族精英的民主……而且不是科舉精英們來民主,而是追隨陳德興打天下的軍事貴族來民主!

這樣的安排,同時也是要將這些打天下的軍事貴族逐步改造成國傢中上層建築的主體。類似於普魯士的容克地主和中國地主士大夫一樣的存在。

當然,在目前的遼東,似乎也隻能這麼搞。遼東這裡現在沒有“地主階級“,更沒有“地主階級知識分”。隻有各種韃部族和大片大片的荒野——部族肯定要拆散,荒野肯定要分配。那麼給軍功貴族分配土地和農奴(部族中的弱者),讓他們成為土地貴族,那就必然之選瞭。

“大王,這士該如何議政,地方又該如何自治呢?”趙復言道,“大宋亦有‘與士大夫共天下’之說,地方士紳也有勢力。”

“吾與趙宋不一樣。”陳德興笑著搖頭,道,“趙宋雖稱與士大夫共天下,但是如何共治之法卻是沒有的。有的隻是一味優容官士,算不得什麼共治。吾之議政自治都是光明正大,有法可依的。自治可先從地方始,各縣皆設立議會,由落籍之士投票公推。再由議會和招討司所委派之知縣共商一縣之政。田賦地稅多寡,如何征收,如何使用,皆由地方議會與知縣共商而定。官吏薪俸,地方鄉校之費,地方建設之費,也都由地方自籌。招討司隻收些攤派承包之稅以充軍用。”

陳德興的地方自治是放權,同時也是在推卸責任,將地方推給貴族去自治。他的招討司隻直管幾個“商業大城市”,同時抓住海貿這顆搖錢樹。以大城市的商業稅和同海貿相關的稅收(包括北地招討司所轄幾個大港口的關稅和北伐軍海軍所控制海域的通行稅),為北伐軍的主要軍費來源。

實際上這也是無奈之舉,遼東這裡廢待興,雖然有沃土無數,但是要開墾成良田不是一朝一夕的。就算陳德興能抓到很多農奴分給他的軍事貴族,也需要很多年的建設才能讓土地產生收益。而遼東地方各級政權,現在也幾乎不存在。政權建設,同樣要花錢花時間。想要從遼東的土地裡面刨點錢,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所以幹脆讓貴族們去自治吧!估計西周那會兒,周天打發諸侯去蠻荒之地當君主也是這麼個想法。

“大王,此法是單在遼東實行,還是要在天下實行?”趙復捋著胡發問。

這一套辦法在遼東實行是沒有問題的,遼東這裡沒有士紳也沒有科舉豪門,連原有的部族都被碾碎瞭。當然可以任憑陳德興“行周制”瞭。可是在中原漢地,特別是在南朝土地上,情況就復雜多瞭。

陳德興明白趙復的意思,隻是笑瞭笑道:“考試做官當然還是要的,總要給下面的人一條上升之。但是這考試上升的規矩肯定和大宋不一樣。大宋的科舉並非是為國取才,乃是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手段。吾行周制,國人議政,地方自治。當然不用這等手段,考試選拔乃是真正為國取才。”

他放沉瞭聲音:“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不知道。便是科舉所拔之人才,也要習為官治事之,如此才能為國所用。”

陳德興當然知道科舉的弊端——實際上沒有什麼人不知道!科舉到瞭南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官考”瞭。而是一種讓士大夫階級參與分享國傢權力的手段。因此考上的人有沒有實變得無關緊要。而南宋的官,大部分也不幹什麼實事兒……

而陳德興要以扶植跟隨自己的軍功貴族成為統治基礎,自然不需要這些依托科舉上升的士大夫瞭。但是管理國傢的官僚,到什麼時候都是不能缺少的。因此陳德興還是需要一個官僚的選拔和培養機制的。

趙復沉默半晌,搖搖頭道:“大王的道理都對,隻是這天下之事不的時候多。大王如果真要如此做,隻怕遼東易取,燕雲可得。取南朝卻要多費些功夫瞭……”

陳德興冷笑,回頭看著趙復:“江漢先生,你覺得我會怕南朝的士大夫們不講道理嗎?”

……

“把弓箭和長桿兵器都留下,帶著護身的彎刀即可!”

大聲的給他的500怯薛下令,然後又扭頭對前來迎接自己的鈕麟笑道:“鈕麟安答,這不剌川草原上有我們大蒙古的十萬壯士,當不會有什麼宵小偷襲我吧?”

鈕麟原是蒙哥汗直轄的征川大軍中的都元帥。在忽必烈和阿裡不哥開戰後他站在瞭阿裡不哥一邊。現在是被阿裡不哥派來迎接忽必烈汗的。

親眼看到忽必烈的怯薛都將長槍和弓箭丟下來後,他微笑著彎腰行禮:“忽必烈大王有此誠意,此次議和必然能成。隻要吾大蒙古上下齊心,何愁不能克陳滅李,一統天下!”

忽必烈皺起眉頭,露出憂鬱的表情:“若是為瞭克陳滅李,吾未必會和阿裡不哥言和。然而如今之勢,陳李崛起,蒙古式微,若是再兄弟相殘,隻怕吾和阿裡不哥早晚為陳德興所擒!”

鈕麟一怔:“何至於如此?”

忽必烈苦笑,伸手摸出一份遼東諸達魯花赤總管府剛剛送來的急報,遞給鈕麟道:“塔察兒在莊水之畔慘敗!逃回遼陽的時候身邊連一千人都沒有瞭!而且,陳德興已經收服瞭遼東生女真,組成瞭八旗女真,總有數萬之眾,皆配強弓健馬,不再我蒙古勇士之下啊!”

鈕麟聞言頓時失色:“什麼?陳德興有瞭數萬騎兵!”(未完待續。。)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