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註意到,諾大的宅子裡,除瞭這兩個顯然是袁女正和袁女皇的女孩子,就沒有仆役,從正門到主殿堂屋,約數丈的距離,除瞭中間一條數尺寬常走的道路,兩邊都積滿瞭灰土,甚至還有早年落下的黃黑色樹葉。
很明顯,袁耽傢確實是窮,窮的連婢仆都養不起,也難怪這兩個女孩子不讓自己進來。
於是,楊彥改口道:“倒是我唐突瞭,你們可知你阿兄時常在哪兒,我有賺錢的買賣找他,速叫他回來,或者帶我去也行。”
“哼!”
一個頓時悶哼一聲:“好啊,我就猜到是奸人,還賺錢的買賣呢,騙誰呢,有賺錢的買賣你為何自己不做,非得拉上阿兄?”
另一個也是滿臉不屑:“阿兄身無分文,全靠著友人接濟才勉強過活,他哪有本錢與你做買賣?哼,分明是你心存不軌,想趁著阿兄不在誘拐我們兩姊妹,女皇,叫人!”
“啊!”
“啊!”
袁女正和袁女皇扯著嗓門尖叫起來。
一剎那,楊彥都有瞭逃跑的沖動,這要是叫來瞭人,除非找來袁耽,否則他就是有十張嘴都說不清啊,tmd,袁傢的兩個小辣椒怎麼這麼厲害?
“楊傢郎君?”
這時,背後神奇的傳來瞭袁耽的聲音。
楊彥就象看到救星一樣,連忙轉回頭。
果然,正是袁耽和謝尚,袁耽的手裡還拿著幾塊胡餅和一小袋麥子,這大概就是兄妹三人的晚飯瞭,楊彥不由生出瞭些愧疚。
是的,他從來沒有想過接濟袁耽,畢竟現代社會物資豐富,就算失去瞭勞動能力,政府也會養著,沒有人會因吃不上飯而餓死,通常要接濟的,都不是真正需要接濟,而是把接救濟當成瞭一門生意。
但兩晉時期物資匱乏,生產技術落後,一個人在田間地頭忙活一年,產出都未必養活自己,接濟在那個年代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美德,誰也不敢說吃瞭上頓就一定會有下頓,被接濟方並不會有受瞭羞辱的感覺。
現在再回過頭來想,自己日進鬥金,袁耽就在一邊看著,自己卻從未表示,恐怕早就被扣上一頂吝嗇的帽子瞭吧,這確實挺讓人汗顏的,看來思維想法還是沒變啊。
“阿兄,阿兄,你們來的正好,有奸人意圖誘拐你的兩個妹妹!”
袁女正和袁女皇也指著楊彥大叫。
袁耽和謝尚均是現出瞭愕然之色,謝尚問道:“楊傢郎君怎會在此?”
楊彥無奈道:“明早三更,我將和荀傢女郎去郯城辦事,以暫避刁協,所以我就想來找袁耽,今天把豆油鋪落實下來,兩位來的正好,袁耽的妹妹把我當成瞭歹人,我實是無言以辨。“
”哈哈哈哈~~“
謝尚一看楊彥的神色,再看袁女正和袁女皇的氣勢洶洶模樣,不禁捧腹大笑。
袁耽也是忍著笑道:”女皇女正,休要胡鬧,這位是楊彥之楊兄,是你阿兄的好友,以一曲《臨江仙》名動建康,今天又譜出瞭驚世之作《虞美人》,還不快向楊兄道歉?“
說完,便向楊彥介紹:“楊兄,這是舍妹女正,這是舍妹女皇,皆未及豆蔻,若有不恭之處,還請見諒。”
兩個女孩子立時瞪大眼睛望向瞭楊彥,一個捂嘴尖叫:”哎呀,原來是他,都是妹不好,人傢早就告之名楊彥之,妹卻偏偏沒想起來。“
另一個趕忙扯瞭扯這個:”快向楊傢郎君道歉。“
二女有些不好意思,盈盈拜倒:”請楊傢郎君恕我等眼拙,竟未識出真人,請見諒。“
講真,誰是袁女正,誰是袁女皇,楊彥沒認出來,隻是擺擺手道:”沒事,沒事,兩個女孩子獨自在傢,小心點總不是錯,是我沒說清楚,既然袁耽來瞭,那我們趕緊去鹽市罷,房屋由稚川先生代為租賃,想必已經差不多瞭。“
“那我就不客氣瞭。”
袁耽點瞭點頭,又把胡餅和麥子遞向袁女正和袁女皇道:“拿進去罷,阿兄可能要晚點回來,你們晚上自己吃,莫要等我。”
“阿兄,我們也想去看看,整日憋在府裡,無聊死瞭。“
”是啊,阿兄,說不定我和女正還能搭個手呢。“
袁女正和袁女皇紛紛出聲。
”這個……“
袁耽看瞭眼楊彥,便揮瞭揮手:“走罷,莫要鬧事。”
“阿兄等一下!”
二女急把食物放回屋子,又跑瞭出來。
這倒是讓楊彥對袁耽又高看瞭一眼,別看袁耽平時不著調,可他的兩個妹妹被管的服服貼貼,說明袁耽治傢有方,無非是平時不拘小節罷瞭。
一行人往回走,袁女正和袁女皇可能很少離傢,看什麼都好奇,一路上指指點點,嘰嘰喳喳不停,不知不覺中,來到瞭楊彥看中的那間鋪子。
葛洪一傢三口與蕭巧娘都在。
“袁耽,可是你兩個妹妹?”
葛慧娘一眼就看到瞭袁女正和袁女皇,於是向袁耽問道。
那個時代還不流行禮教大防,女孩子不是說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與異性的同齡人也不是不能來往,隻有結瞭婚以後才會註意。
袁耽轉頭道:“女正女皇,這是葛傢世伯,世伯母,這是慧娘與巧娘兩個姊姊,快過去見禮。“
一改剛剛對楊彥的潑辣模樣,袁女正和袁女皇非常乖巧的施禮,葛洪和鮑姑均是笑著揮瞭揮手,葛慧娘與蕭巧娘則是各自拉起一個。
葛洪又向楊彥道:“屋舍已經賃下,每年租金十萬錢,這個價格在鹽市還算公道,賢侄進來看看?”
“有勞稚川先生。”
楊彥拱瞭拱手,便與袁耽和謝尚走瞭進去。
那時的店鋪非常實在,表現在面積夠大,裡進夠深,往裡是個小院,頂裡還有一排房,從後面窄巷可以進入,多為貨倉並供店員夥計居住,按現代標準來看,一間這樣的店鋪,都在兩三百平方以上,設施大體齊全。
當然瞭,這樣的鋪子也不是尋常人說蓋就能蓋的,很多屬於吳姓士族和庶族大豪擁有,自孫吳建都建鄴時起就傳瞭下來。
相對的小門小戶一般擁有幾間,而如顧陸朱張四大姓和沈周二豪都擁有十來間,乃至幾十間店鋪。
僑姓士族看到吳姓士族或做買賣,或出租店鋪賺取大把的金帛,也很眼紅,於是在距鹽市不遠的地方搞瞭個西口市,自己蓋門面,雖說相對於鹽市,距離當時建康的唯一碼頭石頭津更近,但是僑性過江的時間不長,根基尚淺,而一個商業中心的形成,恰恰需要時間的積淀,因此無論是人氣還是規模,都遠遠比不上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