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速食

作者:米糕羊 字數:2502

沔州州治甑山,城外漢水畔一處臨時宿營地內,宇文溫看著眼前一碗速食米飯發呆,這玩意他吃瞭幾個月,如今見著就沒胃口,不但如此還隱隱反胃。

行軍打仗後勤是關鍵,而如何盡快做好可以入口的食物也很關鍵,所謂的“速食食品”便成瞭宇文溫要“發明”的東西。

這年頭沒有塑料袋,也沒有罐頭,“真空包裝”的速食食品就不要想瞭,至於方便面什麼的倒是可以想想,隻是太耗油。

用方便面做速食食品可以,但規模大不起來,這年頭即便黃州豬再多,拿豬油來油炸方便面也太奢侈瞭,一旦上量那麼錢袋子可撐不住。

所以宇文溫根據“先進經驗”弄出瞭肉松,還有相對易於儲藏的火腿、臘腸等肉制品,但這玩意太貴況且也不能當主食,粟、麥、米其中之一總是少不瞭的。

正統六年式預蒸自熱速食米飯,每一粒米都經過高溫蒸煮然後幹燥儲存,食用前倒一杯熱水泡發即可,省時又省力還能填飽肚子。

而熱水用的是“高科技”快速加熱方式:以生石灰加水放熱原理制成的自熱碗,這一神器的出現,讓速食米飯解決瞭後勤供應的一大難題?

鬼才信哦!

宇文溫看著自己泡出來的速食米飯,許久都無法動筷,構想是好的,吃上幾日也沒問題,可連續吃上數月就是問題:味同嚼蠟。

口感差,隻能靠佐料輔助進食,他從旁邊拿出一小包肉松倒瞭些許到碗裡,又從竹筒裡倒出半個咸蛋,撈瞭撈開始醞釀“食欲”。

即便有榨菜或者咸魚、咸蛋之類送飯,這東西吃進嘴裡依舊味同嚼蠟,進瞭肚子要是倒黴的還會腹脹。

基於一貫的“科學態度”,宇文溫發明出這東西時進行瞭小范圍試吃,當時反響還不錯,奈何食用的周期太短,如今吃上數月之後,肚子都開始不舒服。

也虧得此次也算是小范圍食用,受肚子不舒服的人沒有影響到全軍的作戰,而一貫身先士卒的宇文溫,吃速食米飯疑似“中毒”,肚子已經連續數日“嘀嘀咕咕”瞭。

一旁的張魚硬著頭皮問道:“郎主,這東西實在是難以下咽,不如換碗米飯?”

換?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宇文溫心中哀嘆一聲,苦笑著擺瞭擺手,硬著頭皮吃起這碗速食米飯,他既然要求別人吃,那麼自己也得做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瞭在軍中推廣各類速食食品,宇文溫已經豁出去瞭。

戰爭很殘酷,一支軍隊被圍,斷水斷糧很危險,而斷柴也很危險,沒有柴火就沒法生火做飯,將士們總不能拿著米生吃,所以自熱式速食食品真的是神器。

隻是如今看來,速食米飯這種東西已經超過瞭技術能力范圍,宇文溫改善後勤的計劃得靠後瞭。

好容易吃完,宇文溫強忍著嘔吐的反胃感走出營帳,在他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營帳,從關中回師的軍隊就在這裡紮營,而從關中遷入山南就食的百姓也在此處暫居。

他們的目的地在出瞭漢口後分為兩處,虎林軍和府兵大部乘船直接順流而下回黃州,少部分跟著宇文溫走溳水去安陸,而百姓則是到長江南岸登陸,定居鄂州州治夏口。

關中大戰,收成必然受影響,而囤積許多糧草的廣通倉被宇文溫燒瞭,靠著長安城裡太倉的存糧養不活這麼多軍隊和百姓,所以要分流一部分人到山南就食。

這也是填充山南各州人口的好機會,尤其江南的鄂州,歷經戰亂後人丁稀少,需要百姓定居開墾農田供養軍隊。

首批四千戶百姓,隨著班師的宇文溫去山南,到瞭上洛停留數日,待得新造船隻夠數後順著丹水南下,接著入漢水經襄陽一路繼續南下。

在甑山停留數日,等鄂州夏口做好準備後再啟程,第一次組織如此大規模人口轉移的宇文溫,不敢掉以輕心,因為隻要一不留神,就會釀成人間慘劇。

組織度是最重要的,攜傢帶口的百姓長途跋涉不容易,上萬的百姓攜傢帶口長途跋涉更不容易,一旦照顧不周,餓死、病死、累死的人會大量出現。

三十多年前,西魏攻破梁國國都江陵,把城中百姓悉數遷往長安,時值寒冬臘月,大量百姓在徒步遷徙途中死亡,到瞭長安,已經十去六七。

宇文溫曾聽鄭通說起一個故事,當年江陵百姓遷徙之時,有一劉姓吏員亦在其列,他的遭遇,正是這場長途遷徙中受難百姓的縮影。

侯景之亂時,此人雙親、發妻和長子沒於戰亂之中,好容易逃到江州,又遇見梁國宗室內訌,次子中流矢而亡,顛沛流離來到江陵,沒安定幾年卻被遷往長安。

懷抱幼子,跟著大隊人馬走在冰天雪地之間,因為饑寒交迫,幼子啼哭不止,這是他僅存的骨肉,緊緊抱著不肯放棄。

即便如此,數日後幼子還是凍死在他懷裡,傢破人亡的劉姓吏員,最後也餓死在途中,這種人間慘劇,宇文溫絕不容許發生在自己面前。

從長安出發前,他就召集眾將擬定瞭行動計劃,精確到每日的行程和應變,沿途糧食的供應,還有宿營地的安排,都一一做瞭確定,並預先派出騎兵去往沿途各處通知。

山南荊州地界做好準備,調集糧食和車馬沿著武關道向西前進,上洛城駐軍開始伐木造船,方便大部隊在城外登船順著丹水南下,這樣可以省時省力。

隨軍前往山南的百姓,分批次出發,每一批都有虎林軍的將士隨行,老弱病殘都有馬車坐,車不夠,輜重車騰位置,步行速度緩慢,他就嚴格限定每日隻走三十裡,正好日落前在驛站旁邊紮營休息。

組織軍醫日夜巡查,發現病人及時處理,士兵負責維持治安,有作奸犯科者,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一律嚴懲。

春天夜風寒涼,百姓禦寒的衣物可能不夠,他就動員將士將備用衣物捐出,糧食供應以百姓優先,而宇文溫自己帶頭吃速食米飯,省出糧食給士兵。

熬瞭月餘,將近三萬人的大部隊終於來到甑山,距離夏口已經不遠瞭。

慘劇沒有發生,他們作為“開路先鋒”,為後續的遷移瞭個好頭,沿途的駐軍和官員已經有瞭經驗,能夠有效地接待後續的遷徙隊伍。

統軍田正月近前,他剛從夏口打前站回來,還帶來瞭鄂州刺史周法尚的回復:夏口已經做好準備,能夠接納前來定居的百姓。

“做好準備瞭?正月,你可別糊弄本官。”

“末將不敢糊弄,周使君自從接到消息,便和鄭長史組織人力修建房屋,又從鄰近各州調來大量糧食,末將已經查看過,房屋大半修好,新起的糧倉也填滿。”

“房屋修得這麼快,都是木屋吧?還有那糧倉,倉促間修起來的,防潮怕是靠不住,沒打算長期使用吧?”

“正是,待得糧食分發完畢,糧倉就改作他用,末將抽查過許多間房屋,不敢說華屋廣廈,至少遮風擋雨是沒問題的。”

“既如此,明日便啟程,要是出瞭紕漏,你、周使君還有鄭長史,自己去給百姓一個說法吧!(未完待續。)

:。:

設置 目錄

設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