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芬聽到辰妃娘娘忽然改口說願意見斂貴妃,臉上雖有些驚訝,但卻知趣地沒有多說一句話,默默地退出殿去。
辰妃站起身,抬起衣袖,旁邊的宮人見瞭,忙上前幫著辰妃整理衣衫,擺正配飾。
收拾停當後,她正想往殿外走,迎接斂貴妃,卻見清芬快步走瞭進來回道:“娘娘,斂貴妃已經走瞭,她讓奴婢轉達幾句詞語話:‘娘娘是理佛之人,最是明瞭因果。如今漢陽宮剛剛遭受瞭驚天劫難,我等能平安無事,皆是因佛祖庇佑。’”
“所以若想誠心向佛祖至謝,便要請漢陽宮最為尊貴者親自前去皇傢寺院還願。另外,‘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辰妃聽罷允央的話,緩緩坐瞭下來,手扶羅漢床上的幾案,無聲地笑瞭。
“沒想到,這個年紀輕輕的斂貴妃,行事如此老道,毫無破綻,對她要重新認識瞭。她知道求我幫忙,自己必定不能進重鸞殿,否則會落下口實。”
“她這次說的還是《孫子兵法》裡謀攻篇裡的一句,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擾亂敵人的戰略佈署,其次是外交手段達到軍事目的,再次是出動軍隊包圍敵人,最下策才是攻略城池。”“皇後與我同天入府,又都有皇子,我還育有皇長子,可以說與皇後勢力相當。但這幾年,皇後心胸狹窄,野心太大,對我多有壓制。”
“睿王和醇王同是戍邊大將,在皇帝面前的勢力也是此消彼漲。皇後一心為醇王謀劃著諸位。若讓她得瞭勢,第一個要遭殃的便是我與睿王瞭。”
“路允央用瞭《孫子兵法》裡的兩句話給我點明瞭利害,讓我不能再袖手旁觀瞭。”
這邊先說允央回到淇奧宮,命石頭出去打探消息,石頭天黑才回來說,重鸞殿毫無動靜。允央有些意外,卻也無可奈何,隻能在窗前長嘆。
辰妃那邊若不幫忙,隻有明天還能去求誰呢?
在焦慮與慌亂之中,允央迷迷糊糊睡著瞭,醒來時,天已大亮。
正在梳妝之際,石頭急匆匆走瞭進來,面帶喜色地說:“娘娘,今個兒是初一,聽說一大早辰妃就拿著手抄的佛經去瞭隆康殿,拜見皇後娘娘。”
“不知她和皇後娘娘說瞭什麼,皇後娘娘忽然命人備下瞭儀仗,帶著曲俊,出宮往崇善寺去瞭。”
允央聽罷長籲瞭口氣,心裡的石頭終於落瞭地:“還是辰妃有辦法。原以為皇後是頑石一塊,難以說動,沒想到辰妃一出馬竟然這樣輕松就說服瞭她。”
“想來辰妃與皇後雖然並不和睦,但是畢竟相處瞭這麼多年,脾氣秉性都十分瞭解,辰妃定是知道皇後的軟肋,用激將之法讓她感到瞭前所未有的恐慌,這才能如此急匆匆地趕往崇善寺。”
“這個軟肋多半有關於醇王……不管怎樣,辰妃既然已給我爭取瞭時間,那就事不宜遲。”允央馬上對石頭說:“備轎,本宮要去懸榔府。”
懸榔府隱在皇城南面的一片濃蔭之中,這裡是關押犯有十惡不赦罪過的朝廷要犯的地方,所以人們都對這裡頗為忌諱,平時走路都繞開這裡,所以到這裡的路曲折荒蕪。
盡管抬轎子的太監已經很小心瞭,允央還是感覺到瞭陣陣顛簸。隨紈在旁看著揪心不已,大聲呵斥著抬驕的小太監:“娘娘是有身子的人,你們不知道嗎?”
“你們抬的這樣不盡心,若是娘娘回去瞭有點不舒服,你們的腦袋還想要不要瞭?”
小太監也是滿心的委屈:“隨紈姐姐別生氣,我們幾個哪敢不盡心?隻是這路太難走,小奴拼盡全力也難保一點都不顛簸。”
隨紈還想罵,被允央制止瞭:“本宮並未感覺到不適,此次一定要快去快回,所以閑話少說,還是快點趕路吧。”
清晨的陽光剛越過懸榔府烏黑的大門,裡面看門的雜役還在睡眼惺忪時,允央就出現在瞭懸榔府的門前。
斂貴妃娘娘的突然到來,讓懸榔府的獄卒們措手不及,又不敢攔著,隻得打開大門讓允央與隨從進來。
允央一進門,就看見好幾把沾著血跡的皮鞭亂放在臺階上,皮鞭上的血跡是層層疊疊的,紅的黑的絞在一起。院子裡有幾張桌子,桌子上放著散落的銅錢和色子。
院子中間還橫著幾條鐵鏈子,鏈子上斑駁著紅銹,還掛著一些從衣服上帶下來的佈片與線頭……
在院子地西面有一口井,井邊頗多污漬,井邊有一堆幹枯的稻草,上面躺著一個面色蠟黃衣服襤褸的中年人,他在不停地咳嗽,四肢抽搐……
離他不到半丈遠,就放著兩個木制大桶,放著米飯與黑乎乎的醬湯之類的東西,想必是給囚禁在這裡人的飯食……
隨紈一見這情景,眉毛都擰緊瞭。她忙拿起帕子,蓋住允央的口鼻……
允央皺著眉,沉著臉繼續往裡走。隨紈在旁四下張望瞭一通說:“你們這裡掌事的管吏呢,斂貴妃娘娘來瞭,怎的也不見他過來回話?”
旁邊有個獄卒趕緊回說:“管吏大人天還沒亮就被皇後娘娘傳去瞭,現在還沒回來。還有一位副管吏在,此時已派人去通知瞭。”
允央一聽,心裡冷笑:“皇後娘娘真是將我放在心上,連自己去崇善寺進香時,都記得要防我一手,提前先把管吏支走瞭,怕他在這段時間裡給我方便,讓我探視到王充北。”
“隻可惜,百密終有一疏,皇後若願意盯著管吏便盯著吧。我不通過管吏,也有辦法見到要見的人。”
允央一行人快走到囚室門口瞭,懸榔府的副管吏才不知從何處慌慌張張地跑瞭來,帽子都沒帶正,見到允央趕緊跪在地上磕頭。
隨紈用衣袖掩著口道:“斂貴妃娘娘前來是有事要審問王充北。王充北在哪裡,你快過來帶路!”
副管吏一聽,忙點頭哈腰地走在前面,從腰間掏瞭串鑰匙,打開瞭東面廂房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