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未日上三竿,可是天淵池邊已是彩旗飄揚,花團錦簇,紅男綠女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皇後今天出宮北遊,沒有選平時常走的永祥門,而是選擇瞭漢陽宮裡唯一走水路的重華門。具體路線是皇後一行在天淵池邊登上一艘雕刻華麗的彩船。
到瞭啟程時間,有宮人將天淵池邊的水閘打開,這艘彩船就會順流而下,從漢陽宮中的水道進入洛水,再順著洛水到達洛陽城外與正在那裡待命的三千侍衛會合,然後皇後一行下船,乘上馬車,順著官道一路北去。
之所以會選擇的這樣的出行之路,無非是由於皇後覺得自己這次去是遷雙親舊墓,也是孝道體現,她希望自己出發的儀式越隆重,越與眾不同越好。
於是曲俊就出瞭這個主意。他說天淵池從涇河與洛河取水,本就互相聯通,若是從天淵池乘舟出宮,完全行得通。如果這麼做瞭,那皇後就將成為大齊國開國以來第一位走水路出宮的皇後。出宮之後,洛河流經之地都是洛陽城中的繁華地帶,人流如織,皇後的彩舟經過,必定吸引城中百姓竟相圍觀,萬人空巷。
聽曲俊這樣一說,皇後頓覺熱血沸騰,一定要選擇從重華門出宮。可是內府局將這個要求遞到劉福全那裡,劉福全就先面露難色,不敢自己作主,隻能瞅一個皇上心情不錯的時候,將此事回給瞭趙元。
趙元一聽皇後的想法,當時就沉下臉說:“梓童真是胡鬧,光想著自己風風光光,卻不為洛陽城中百姓考慮,她從洛河出城所用的花銷,比從陸路出城用的多瞭好幾倍,而且為瞭讓她那巨大的彩船行駛方便,洛河上所有的船隻都得停運。這些船隻每天擔負著全城百姓食品貨物的運輸,這樣一停,全城百姓就有可能好幾天吃不上菜,買不到水果……這些事,為什麼沒人和她說!”
劉福全見皇上動瞭怒,馬上低頭回道:“老奴為此事專程去過隆康宮,可是還沒見到皇後,就被曲公公攔瞭下來。他問老奴是不是把事情安排妥當瞭,過來復命。老奴說,不是,隻是過來向皇後回稟一下水路出行有諸多不便……還沒等老奴說完話,曲公公就面露不悅地說,此事是皇後的心意,不容動搖,讓老奴不必多說,快點去辦就好。老奴回來後,思前想後,覺得此事事關重大,還是稟報給皇上更為穩妥。”
趙元眼神中的不滿更深一層:“梓童近年行事愈發乖張不羈,橫沖直撞,雖然是她本人性格使然,但身邊人不得力也是不爭的事實。隆康宮裡的那些個宮人,朕一道都是些趨炎附勢,鼠目寸光的草包,也不知皇後當初是怎麼挑的。如今她要出門,朕先記下瞭,等梓童回來後,朕定要將隆康宮的宮人悉數換過。”
皇上這一否決,消息很快就傳到瞭皇後耳朵裡。她全身縞素地來到長信宮,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說她的父親去世時皇上還沒有登基,所以嶽父隻是按照一個小小縣令標準下得葬。可是他當時是拼瞭性命救過趙元的人,如今她的女兒要去扶他的靈柩回洛陽,連風風光光出門的機會都不給?
皇後質問趙元,當初幫助皇上登上皇位的人都得瞭高官厚祿,隻有救過他一命的嶽父還孤零零寒酸地躺在北方邊塞的一個小土包裡。他的後人要去風光扶靈,可是卻被橫加阻攔,請問以孝治國,以仁施政的孝雅皇帝,如何事?
一提到這個嶽父,趙元心裡自然是有許多愧疚,但是他還是耐心向皇後說明瞭這其中的利害關系,讓皇後自己判斷。皇後是什麼脾氣,哪有什麼判斷,隻求自己風光體面,哪會管那麼多?
趙元的話,她一句也沒聽進去,隻是反問趙元,作為你的嫡妻,大齊的皇後,好不容易出宮一次,讓洛陽百姓少吃幾天菜和水果,有那麼嚴重嗎?洛陽府尹隻要提前通知百姓,多屯集一些在傢裡就好瞭嘛。
趙元見自己的話對皇後來說隻是對牛彈琴,於是也不願和她再費口舌。隻是說,若是皇後一味堅持水路出宮,那彩船的規模隻能是從前計劃的一半,另外,就算擁擠,洛河之上也不能讓所有船停運。如果皇後還不同意,那她這次就不要出宮瞭!
說完,趙元就拂袖離開。皇後雖然任性,也不是不知好歹,皇上既然讓瞭步,她也見好就收瞭。內府局於是按趙元的旨意,將原來的彩舟圖紙修改,個頭大幅縮小。洛陽府尹出頒出告示——皇後出行當天洛河上的大船靠岸,小船不用禁行。
但是這次趙元並不能原諒皇後的任性。於是在她一生唯一一次出遠門時,趙元並沒有親自到天淵池邊相送,而是自己呆在宣德殿裡與眾大臣議事。
好在皇後似乎對此並不在意,反正和趙元吵架也是傢常便飯。她知道有父親的蔭澤護佑,趙元並不會因為這些事情動搖她的地位。所以皇上要生氣就讓他氣去吧,反正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瞭,能風風光光地坐船駛出洛陽城。
帝後二人因為走水路還是陸路出城鬧得不歡而散一事,很快便傳得闔宮皆知。眾人一邊暗地裡譏笑皇後不識大體,另一邊又瘋狂地巴結著她。
畢竟能讓皇上怒發沖冠又無可奈何,而且地位牢不可破的人,漢陽宮裡就隻有皇後一人而已。她的地位如此穩固,將來醇親王繼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瞭。面對這樣的大貴人,誰不想現在多討好些,為自己傢族的長遠利益鋪路。
所以今天皇後出宮之日,洛陽城中的達官顯貴如果有機會到漢陽宮裡相送的,無不投皇後所好,進獻珍寶美玉,傳世名器。
進不瞭漢陽宮的,就花大價錢租下洛河沿岸的樓閣商鋪,沿途為皇後準備瞭彩帛鮮花,珍貴禮品,希望皇後的彩舟能有機會靠岸一會,好讓自己的傢族有機會獻寶給娘娘。
本書來自